大公產品

首頁 > 評論 > 正文

青年政策與香港未來/馬鴻銘

時間:2017-03-14 03:15:56來源:大公網

  「佔中」延禍,人所共知,當中更突顯了香港青年問題的存在。年輕一代就是香港的未來,誰擁有了他們就等於掌握了未來。

  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回望過去20年,無論內地與香港,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昔日亞洲四小龍之一的香港,面臨着周邊地區和國家的激烈競爭,近在咫尺的深圳亦可能隨時在兩年內超越香港。而事實上,深圳南山區的人均GDP,以及高新技術、科技產業等,早已超越香港。

  特首梁振英亦曾大聲疾呼「香港不能再蹉跎歲月」,並提出要發展經濟民生及加強關注青年問題等。特首候選人林鄭月娥,亦在其剛公布的競選政綱中建議改組「青年事務委員會」,增設由政務司司長辦公室統籌的「青年發展委員會」,更高層次地督導政策局及部門推動青年發展工作,為青年提供更多議政及參政機會。另外教育局在1月初向立法會提交的文件亦引用社會意見指,近日出現小部分青年日趨激進的政治行為,與不理解「一國兩制」及不熟識國家歷史有關。

  香港並非政治城市,而是一個經濟中心,經濟才是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都會的定位。過去20年,香港彈丸之地受土地面積限制,以及國內外環球經濟變化影響,勞動力密集的加工業及製造業基本消失殆盡,產業結構嚴重單一化,幾乎是清一色的高度密集資本型的金融及服務業,變相對青年人在就業選擇或事業發展造成局限。

  就業工種選擇面狹窄,同時要面對外來競爭者,本地學生畢業後的就業問題面臨挑戰。不斷飆升的樓價、租金、物價及交通費等,置業更成為年輕人遙不可及的夢。如此長期積壓負面情緒,卻沒有得到正面引導,終形成部分青年對社會不滿的怨氣。

  政府應首要針對高樓價及青年向上流動問題,制定長遠及全面的青年政策。關心青年一代關心的問題,要從教育開始,一步步引導青年一代,讓他們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及方向。並通過包括與民間團體合作,組織實地交流活動和講座,例如參觀深圳的高新科技產業等,讓時下青年由多方面接觸及了解國家的歷史文化,最新發展情況等,認清自身的國民身份。

  年輕人應摒棄過去一些錯誤或因不了解而被人曲解的觀念,努力充實自己,把握好內地經濟發展的好勢頭,包括港深兩地正計劃合作發展的河套區產業園,抓住機會發展個人事業。其實內地經歷數十年的改革開放發展,已誕生不少非常成功及優秀的企業和企業家,時下青年人可發揮本身優勢,到內地謀求更好的發展。在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倡的「一帶一路」宏觀戰略思路下,中國正奔向世界,筆者認為,香港青年要把握好這千載難逢的機遇,大膽走出去。

  現今社會,部分媒體太多負面消息報道,甚至錯誤發放信息,青年被這些負面及錯誤信息引導,日復一日,終會走向極端。在此,筆者懇請那些別有用心的媒體,要做一個傳媒工作者應有的職業操守,如實、全面、不偏不倚地作出報道,正確引導青年一代,香港社會自有更美好的明天。

  香港青年議會會長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