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評論 > 正文

香港角色:大灣區的「中環」/何志平

時間:2017-03-14 03:15:55來源:大公網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度提出,要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這顯示,在經過多年的醞釀後,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已經蓄勢待發。

  大灣區城市群是什麼概念?它意味着創新科技的領頭羊,經濟金融的競爭力,人流物流的順暢流通。世界公認的三大灣區,三藩市灣區、紐約灣區和東京灣區就是例證。我十年前就斷言,未來最具競爭力的可能是以城市聯盟為主體的區域板塊,換言之將是城市群之間的競爭。中國多年來發展區域經濟,一方面期望通過區域經濟的發展帶動和影響落後地區,同時,更是期待具有競爭優勢的區域充分拓展各種資源,發展成為世界級城市群經濟帶,參與國際競爭。從最早的珠三角、長三角到環渤海,多有這樣考慮。特別是珠三角地區,在中國所有區域城市群經濟帶中,具有獨一無二的條件:廣州的厚重;深圳、珠海兩個改革開放的經濟特區;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五大城市各具特色,各有優勢。這裏理應是最靈活、開放度最高、包容性最強、最充滿活力,最凝聚人氣的地方。

  粵港澳大灣區給香港機遇

  這三十年,珠三角不孚眾望,開闢一片新天地。從經濟總量來看,廣州和深圳已經即將與香港等量齊觀。特別是毗鄰香港小漁村的深圳發展更是驚人,1980年深圳GDP只有1.9億元人民幣,2016年突破1.93萬億,37年增長了1萬倍。而深圳的科技創新也有了中國「硅谷」美稱。除了廣州、深圳,內地媒體報道說,如今珠海與意大利的佛羅倫斯經濟總量相當;佛山直追阿姆斯特丹,東莞已經超過拉斯維加斯,中山已經超過日內瓦,惠州已經超過德國不萊梅,肇慶與英國的利物浦相當。與珠三角勃勃生機的發展相比較,香港的發展已經顯露疲態,遲遲衝不出瓶頸。

  我沒有GDP崇拜,對於GDP多一點少一點我向來不以為然。鄰居的發展,我擊掌叫好,因為他們的成長是我們的福音,他們的發展可以帶動我們的進步。他們與我們並非競爭關係,我們應形成合力,把目標瞄向世界。

  今天,政府工作報告正式將粵港澳這個灣區建設納入國家戰略,意味着中國經濟最富有生機、創新科技最富有成效、加工配套最為完善的地區再度迎來歷史性的發展,目標直奔「世界級」。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給了香港千載難逢的機遇,甚至可以稱為香港最後的機會——保持國際大都市、保持在珠三角地區經濟發展優勢的最後機會,闖出瓶頸海闊天空的最後機會。香港是進是退,在此一舉。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關鍵詞是融合,本質是協同發展。也就是說,區域內城市需要互相信任、分工合作,各盡所長,各補其短,形成合力,共同發展。與三藩市、紐約和東京三個大灣區城市群不同的是,雖然粵港澳大灣區地域也是一國之內,但兩個特別行政區與珠三角之間的邊境,畢竟客觀存在。香港有人視跨過深圳河為畏途,而思想上的「邊境禁區」,更是根深蒂固,把融合看作「自殺」,井底之蛙看天,處處以所謂「先進」來抗拒協同發展。這個「禁區」不解、心魔不除,香港很難融入大灣區建設。跨過深圳河天高地闊,若再跨不出這一步,香港就只能在大灣區建設這列高速發展的列車之外,獨自踟躕。

  在帶動珠三角發展中壯大

  這並非危言聳聽。多年前我就建議,香港應融入珠三角的發展,將香港變成整個珠三角的「中環」,做最好的金融、最專業的服務。把專長和特色發揮到極致,以香港優勢,在帶動珠三角發展中壯大自己。令人失望的是,眾所周知的原因,香港放不下「高貴的身段」,走不出「頭腦的禁區」。錯失一波發展良機。沒有香港的助力,珠三角的發展之花依然繁盛。珠三角或許可以沒有香港而精彩發展,但香港不然,沒有廣大的內地腹地,沒有內地巨大的市場,香港永遠只是一個蕞爾小島。當我們喋喋不休、如數家珍般地述說諸多優勢時,我們只是把寶劍放在匣子裏任其生鏽,珠三角的「中環」角色不會永遠給我們保留。不進則退,今天香港的吸引力顯然在消退。香港在珠三角的角色和地位會不會正在淪為珠三角的「山頂」,雖然美輪美奐依舊,但卻不能引領珠三角金融與服務了。我們當深思,更當警醒。

  香港必須放下妄自尊大的架子,自以為是的面子,必須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發展中去。當整個珠三角城市群都發展起來了,香港還有退路嗎?我們還有什麼拱手交出去?金融中心的桂冠?恐怕,到了那一天,香港變成珠三角的「鴨脷洲」,除了地價不斷飆升以外,都不會有人再感興趣。

  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