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評論 > 正文

香港須「虛心」向深圳學習/陳文鴻

時間:2017-03-14 03:15:55來源:大公網

  深圳是國家改革開放帶來經濟奇跡的標誌。從一個邊境小鎮,三十多年便演變成兩千萬人口的大都會,世界級的製造業中心、全球前列的港口(2013年集裝箱運量已超越香港,現為全球第三大)和世界公認的創新經濟「硬件的硅谷」。

  深圳的本地出口、消費亦已超越香港,以美元計算的本地生產總值還稍落後於香港。2016年深圳經濟增長9%,香港只有1.9%,若不是人民幣兌美元貶值,早已超越香港,而依目前增長率差距,一兩年內必然會比香港有更大的經濟重量。在全國經濟增長放緩下,深圳卻維持高增長率,反映出其經濟競爭力的作用。

  近年,深圳的結構轉型、產業升級進展快速,無論高端或中端製造業的技術與市場銷售能力都大大加強。政府科研人才的投資龐大,多元化進取。科研經費佔本地生產總值的比例已在4%以上,與全球比率最高的國家(以色列和韓國)看齊,高於發達國家平均的2%近倍,更不用說與香港長期在0.8%以下的低水平相比較。例如,華為電信設備居全球第一、手機亦居全球前三位。與此同時,深圳傳音手機在非洲佔了40%市場份額,出口量居全國首位。早在2015年12月深圳政府便推動《中國製造2025》深圳行動計劃,成效正在顯現,經濟增長的速度可能更會加快。

  深圳經濟的優點是很早地不抄襲香港的發展模式。上世紀90年代初便採取科技建市的政策。深圳的股市抄襲香港,但發展比香港更多元化與進取,也培育出風險投資等基金群。最重要的是堅持製造業,全力建設地鐵、城鐵、高鐵和公路系統,不局限於羅湖舊市中心,而是東西北全面擴展。故此,以制度與基本建設條件吸引企業和人才,由此而帶動經濟的擴張。兩千萬人口或每年五千多億人民幣的消費,並沒有造成如香港那樣的發展束縛與困難,或許深圳的成功有學習依靠香港的一面,但更主要的是突破香港模式,走自己製造業、科技與金融並駕齊驅的發展道路。

  深圳發展至這樣動力十足的今天,香港應怎樣應對呢?人大委員長張德江說深圳會趕上香港,言下之意是香港要認識深圳,應對和利用深圳的挑戰。

  香港政府在回歸前和回歸後都沒有把與深圳的合作納入發展的戰略和規劃。例如河套區的發展便拖延了這麼多時間,高鐵與港珠澳大橋的建設亦阻礙重重。特區政府的《香港2030+》遠景規劃與策略等也是以原來市區為主,沒有內地因素,邊境一直都是當作邊陲,罔顧深圳河以北的都會越來越發達。即使每天超過40萬人出入港深邊境,特區政府也沒有考慮怎樣加快深港兩地的連接,減少出入境的時間成本,或進一步藉此尋求發展機會。

  香港的經濟轉型為投機性的股市房地產。海運衰落,靠旅遊消費與空運物流沒法支撐。以往的發展是與深圳、東莞等珠三角形成廠店合作,香港的服務經濟便是靠珠三角的港商經濟支持。但深圳及珠三角的轉型,港商敗退,香港便失去了製造業的支撐,經濟的投機性增加,但連旅遊消費都下跌,經濟便進入困境。與深圳及珠三角的重新合作,在升級轉型的基礎上進行新的整合,可能便是香港經濟的轉機。

  張德江委員長的提點,是希望香港重新振作,再邁發展的步伐。香港需要藉此機會反省檢討,認真地向深圳學習,與深圳及珠三角合作。

  香港珠海學院「一帶一路」研究中心主任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