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評論 > 正文

曾俊華為何不敢面對辯論\聞昱行

時間:2017-03-06 03:15:43來源:大公網

  特首提名戰終於結束,林鄭月娥、曾俊華和胡國興三人入閘,特首選舉進入新階段。在提名期間,各參選人忙於四出會見選委,沒有面對面辯論政策的機會。故此,民主思路召集人湯家驊邀請各候選人在三月五日展開辯論,會場可容納二百選委,還有電視與網上直播。這本來是候選人向選委與公眾介紹願景、辯論政綱,以及一展素質的好機會。林鄭月娥一早答應出席,可是曾俊華卻斷然拒絕,令人大失所望。

  不接受湯家驊邀請

  曾俊華解釋,由於時間和日程關係,他不能每一個邀請都出席,只出席「代表性強」的論壇。但隨後湯家驊就解釋,這個辯論早在十多天之前已經邀請曾俊華與其他候選人。既然不是臨時安排,如果有心,一定可以抽出時間。何況,辯論向來是選舉的重頭戲,豈不是遠比其他的安排重要?湯家驊隨後指出曾俊華方面曾提出要求,希望可以不同場或不同台辯論。顯而易見,所謂時間與日程原因,根本就是曾俊華方面的藉口。真正的原因就是曾俊華不願或不敢與其他兩位候選人同台辯論。

  很多「薯粉」立即就為曾俊華編造理由。有的說,湯家驊偏幫林鄭,「主持的辯論不安好心,一定不能出席」;有的說,「湯家驊算什麼,難道他邀請就要去」;還有的說,「不能在別人的主場作戰」。普通「薯粉」網民有此言不奇怪,但一些在「泛民」輿論場頗有影響力的意見領袖也這麼說,只能令人搖頭嘆息了。

  首先,湯家驊不是建制派的人。他以前一直是「泛民」中堅,政改之後才因與公民黨越行越遠,退出公民黨,還被「泛民」「開除」,即便如此,他仍然只是「中間派」。在這次選舉中,他對主要參選人都寫過短文評論,均有讚有彈,相對持平。「泛民」中那種「不是泛民就是建制派」的二分思維,把不贊同他們意見的人都視為敵人,這正是香港社會撕裂的重要原因。更有說法指湯家驊可能是林鄭當選後的律政司司長,曾俊華沒有必要為他「抬轎」。這種言論集非友即敵思維與「小人之心」於一體,更是不值一駁。

  其次,湯家驊是組織者,也是主持人之一,而不是曾俊華的對手。曾俊華的直接對手是其他候選人,他要爭取的是廣大選委和市民的支持。主持人只負責提問等環節,誰當主持人,有什麼大的差別嗎?舉辦地點也不是什麼「林鄭的主場」,所有入場選委都根據先到先得的方式報名確定。況且辯論而已,什麼主場不主場,一點也不重要。

  第三,湯家驊不過是三位主持人之一,另外一位是明顯較為親「泛民」的港台主持謝志峰,還有一位是沒有明顯偏向的中大社會學系教授趙永佳。如果曾俊華認為湯家驊主持對他不利,難道另外兩個主持人他也視為敵人?

  按照曾俊華的說法,他會出席「泛民」議員莫乃光及資訊科技界組織的「資訊科技界特首選舉論壇」,並以此證明不出席民主思路辯論會不是抗拒面對公眾。連較為中立的媒體社論也把這兩者錯誤地相提並論。其實仔細一看資訊科技界論壇的細則就可知端倪:第一,這個論壇不是公眾均衡參與的,「如果參與人數多於上限,則資訊科技界人士及選民將優先」,顯然「泛民」支持者眾多的資訊科技界人士會佔絕大多數。難道這就是曾俊華所說的「代表性強」的論壇?第二,「各候選人回答主持及觀眾問題,不設候選人互相發問」。這說明這個論壇根本不是與民主思路辯論會一樣的公眾翹首以待的「辯論」,說白了就是一場群眾基礎極為狹窄的、以「擁曾」為主的「圍爐取暖」的提問會。

  對一個打着「信任、團結」口號的候選人來說,曾俊華這種做法令人失望。信任,就是相信絕大部分港人;團結,就要團結所有的港人。不能只信任贊成他的人,不能只團結自己的小圈子。面對稍微可能不支持他的人,就拒人千里之外。這叫做拉幫結派,不是團結。

  原則立場搖擺不定

  曾俊華不肯參加辯論,可能與他自認口齒不伶俐有關,害怕因此比輸了會失分。自然大家都知道,在口齒方面,他確實沒法與林鄭相比。但辯論不是吵架,不是靠嘴快聲大,口齒固然重要,但思路、見識、風度等,無一不決定成敗。如果曾俊華真的「腹中有料」,對自己自信,準備充分,政綱有說服力,實在不必擔心。擔心了,難免令人質疑「冇料」。

  事實上,口齒不伶俐只是藉口。我們發覺,曾俊華在多年公職中,極少真正面對過公眾的質疑。他從不碰敏感議題;每次財政預算案估錯數後派糖,也皆大歡喜;宣布參選以來,受採訪時也沒有什麼當面被批駁的機會,激進派也不去踩場。在政改和二十三條立法的問題上,稍微遇到反對聲音就搖擺不定,每幾天來一次一百八十度轉彎。這次辯論,本來是曾俊華向公眾展示他直面針鋒相對的質疑時能否捍衛自己理念的好機會,但他拒絕了這樣的機會。可見,害怕直面不同意見,才是他不肯參加這次辯論的主要原因。

  曾俊華的參選過程一直讓人詬病。必須承認,他團隊的公關工作做得不錯:爬爬山、吃個燒腩飯、教一下劍、看一下馬拉松、在「街場」打次籃球,都能讓他有「親民」的口碑。可是,只要刻意經營,有個專注於此的公關小組,這些「親民」舉動誰不會呢?但香港特首的工作,難道就僅此而已?面對重重困難的香港社會,我們需要一個真正敢於面向公眾,遇到複雜社會矛盾能迎難而上,能團結不同意見者的特首。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