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不到半年任期的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日發表財政預算案,令人欣慰的是,新財爺未有因任期長短而「放軟手腳」,而是在較短時間內交出一份「有近有遠」、有心有為的預算案,不論措施效果如何,光是一份盡責的精神已可以「收貨」。
當然,陳茂波這一位「替工財爺」是「夠運」的,因為手上有大筆盈餘可供支配使用,否則,「巧婦難為無米炊」,甕缸無米,就算有良謀也無法施展落實。不過,而對上財政年度高達九百億的盈餘,以及「上手」百億盈餘的又一次「估錯數」,市民實有「啼笑皆非」之感。
「量入為出」是基本法的明文規定,「有錢剩」當然也是好事,但若果盈餘大到一個很誇張的數字,而社會上一些經濟、民生問題卻沒有在財政上得到及時的支持,以致發展緩慢、怨氣積聚,如教育上大批合約教師長期不能「轉正」、青年創新創科創業缺乏資金起步,則庫房就算「水浸」,也不是好的預算和管理。
因此,陳茂波昨日的首份財政預算案雖並無帶來什麼重大決策或驚喜,但最少體現了一點突破意識,花在支持科研、創新、教育和紓解民困方面的支出比較「到位」,對多年不動的稅制和稅階也大膽作出了改革和拓寬,體現了「應使則使」原則和着眼於長遠和發展的理念是值得欣賞。
而在經濟發展上政府應當擔任一個「推動者」的角色,亦正是特首參選人林鄭月娥在初步政綱中提出來的一個明確理念。
毫無疑問,「量入」和「為出」不是一個保守的、停滯的觀念,而關鍵在於「為出」,公共財政資源首先應該用於推動和促成發展,只要「為出」合理、發展對頭,「量入」就是不成問題的了。事實是,未來新一屆特區政府的施政,不僅在財政預算案上,就是在其他方面,更積極有為的推動與承擔,都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