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評論 > 正文

美再提「人權民主法案」的政治意圖/黃娟兒

時間:2017-02-18 03:15:45來源:大公網

  二月十六日,美國國會多數黨領袖麥康奈爾正式任命共和黨參議員盧比奧為「國會及行政當局中國委員會」(CECC)的主席,而在獲得任命後的同一天,慮比奧立即宣布,將重新提出針對中國的《香港人權及民主法案》。這一連串決定,固然有着盧比奧意圖謀取個人政治資本的利益意圖,但更多的還在反映美國當局尤其是新任總統特朗普的對華政策走向,可以預見,未來將會有更多的「敵意」行動,利用香港去挑戰、牽制中國政府。這值得香港社會各界高度警惕。

  盧比奧「上位」後的政治野心

  實際上,要重新啟動《香港民主及人權法案》,已經在美國的政界炒作了許久,但一直未能成事。當中的根本原因在於,美國國會本身的複雜情況,以及這一法案並無法引起太多人的關注,並無任何緊迫性,一而再、再而三被排在立法時間表的最末尾。但是,與以往略有不同的是,盧比奧是共和黨的「新勢力」,有曾經參選總統的光環加冕,今非昔比,在黨內的地位、聲音已不斷得到加強,其個人政治野心也不斷加強。

  因此,盧比奧在被委任為委員會主席後,聯同科頓(Tom Cotton),以及民主黨參議員卡丁(Ben Cardin)決定重推《香港人權及民主法案》,可謂來勢洶洶。而與二○一四年的法案相比,此次版本並無本質的區別,最大的差異在於,引用了近兩年發生的一些事例如「銅鑼灣書店事件」等,並以此來作為「懲罰」香港特區及中國政府官員的依據。

  法案的主要內容包括,重申一九九二年國會通過的《美國─香港政策法》原則,即支持香港的民主化及人權狀況,並且基於中港的自治程度有差別,美方將繼續視香港為有別於中國的體系。同時,恢復過去措施,要求美國國務卿在議案通過九十日內,提交有關香港民主發展的報告,並須每年提交直至二○二三年。

  最新的內容是:法案要求美國總統對涉及監控、綁架、拘留或強迫香港書商及記者懺悔的人士,實施制裁,包括凍結其在美國的資產,以及禁止入境美國。同時建議,曾參與爭取普選的非暴力示威的香港居民,不會被美方拒發簽證。

  盧比奧昨日在其個人網站上發出的聲明聲稱,香港在二十年前回歸中國時,北京曾承諾香港的高度自治權受《基本法》保障,但是近年北京持續削弱「一國兩制」原則,侵犯港人本應享有的民主自由。盧比奧形容,「中國政府對本港民主制度及人權的攻擊,對港人而言是至關重要的問題,亦會威脅到香港作為自由市場、經濟重心,以及國際貿易及投資中心的地位。」雲雲。

  「制裁」、「凍結其美國的資產」,這種近乎荒謬的法案條款,根本不具有任何威脅作用,反倒證明法案本身的敵對意圖。顯而易見,所謂的「香港人權及民主法案」,不過是打着「人權與民主」的旗號去干預攻擊中國政府的荒謬法案,其本質絕非所聲稱的支持香港民主人權,而是要支持香港的極端勢力破壞香港的穩定、破壞中央政府對香港的實質管治權。用另一種表述方式是,這是美國支持香港反對派的法案。

  美國國會與行政當局中國委員會,向來站在中國的對立面,利用各種藉口去攻擊批評中國政府。每年的所謂「報告」,更是充斥着諸多荒謬的指控。例如在去年三月公布的「年報」便提出五大干預香港事務的手段:

  美自顧不暇法案難通過

  一、考慮通過《香港人權和民主法案》,以追蹤香港的自治和自由狀況,促進香港的民主發展。二、敦促中央政府和香港政府重新啟動選舉改革程序,並及時根據基本法以及《公民及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的條款推動實施特首和立法會普選。三、在與中央政府官員會談時應當提出與香港自治和自由有關的問題。四、敦促香港當局重申香港人民和平集會與示威的權利,以及記者不受阻礙地安全工作的權利。五、在與香港官員會談時表達美國對記者安全的關切,敦促香港官員解決對記者施暴和恐嚇記者的未結案件。上述建議幾乎已經將香港視作一個「具政治爭議的地區」,對香港造成的干預負面影響將會非常深遠。

  盧比奧個人長期支持一切反華勢力,去年更與過境美國的蔡英文會面,聲稱「會採取一切手段保護台灣」;去年參選總統期間更稱「會以迎接達賴為榮」。去年底,又與黃之鋒等人會面,聲言會全力支持香港反對派。這些都在證明,盧比奧等人此次提出的「法案」對中國的嚴重敵意。如果真的在第一一五屆國會中得到通過,對中美關係必將造成嚴重的破壞,也必然會遭到中國政府的強力反制。正如外交部發言人當年所指出的:「美國這個機構發表的報告歪曲事實,對中國內政充滿偏見,中方堅決反對」、「中方敦促該委員會停止此類干擾和破壞中美關係的錯誤言行。」

  這條法案會否再如兩年前「無疾而終」的結果?以目前的情況而言,可能性極大。特朗普儘管意圖利用香港去牽制中國,但其本身陷入嚴重的統治混亂當中,國家安全顧問遲遲無人應接,一些閣員提名至今仍未獲通過,美國在未來兩年,也就是美國第一一五屆國會會期極有可能陷入嚴重的民主、共和兩黨的內鬥,要想通過一條與美國利益關係不大、美國民眾無人關心的法案,可能性並不大。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