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前港大校長徐立之主持的「港科院」發表調查報告,指出香港中學生越來越少選修理科科目、特別是「高等數學」,以至有不少獲大學取錄的理工學系新生,入到大學之後要「惡補」數理化。
「報告」訪問了一百五十多家中學,選修理科或科學的學生只有一半;其餘一半學生,在所謂四個「核心科目」中、英、數、通識之外,只會再揀一兩科容易「攞分」的科目,理科及「高數」難取分,他們就視若畏途。徐立之這一「發現」,可說非常重要,也相當驚人。近年,推動香港創新及創科發展,已經成了特區政府掛在口邊說得最多的一句「口頭禪」,但原在中學裏,修讀理科、數科的人數卻「買少見少」,一年少過一年,如此創新及科技人才又從何而來?將來靠誰去「河套創科園區」創業?「創科興港」豈不成了一句笑話?事實是,徐立之校長的「港科院」報告,的確揭示了一個十分嚴重而又觸目驚心的事實,那就是現行教育制度、特別是所謂「課程改革」的失敗。
一向以來,不少人批評香港中學生的中、英文水準每況愈下,中文連一篇幾百字的短文都寫不通,英語水準也大幅下降;還有中國歷史,「科不成科」,什麼中史世史「橫向聯繫」,令到學生不知有國,還以為日本侵華戰爭是「電視劇」編出來的「故仔」,最新的「傑作」就是一些青年學生沉迷「港獨」。
如今徐立之指出的事實,是本港中學生不僅語文、歷史不行,連數理化與工科也不知所雲,正是「文又唔得、武又唔得」,如此豈不是名副其實的「誤人子弟」?
看來,本港的教育制度已經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關鍵是要還教育以本義,停止一切不必要的官僚、主觀與人為干預,什麼「通識教育」、四個「核心科目」,就是一個典型的「通通唔識」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