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評論 > 正文

人大釋法阻遏「港獨」勢力侵入體制/張定淮

時間:2016-11-28 03:15:43來源:大公網

  在自由社會談論「政治禁忌」這個話題是肯定不合時尚的,但政治上的「禁忌」在哪個社會都存在,只不過有一個度的差異而已。香港社會當然不能例外。

  「一國兩制」政治邏輯是以國家統一為前提,以具有區別的方式來實現香港的治理。當香港社會出現脫離「一國」這個政治底線的任何舉動,都會強烈地刺激國人的神經:對於老人而言,這會喚起他們對國家四分五裂的痛苦記憶,而對於年輕人而言,這會激發起憤怒情緒。何故?請讀讀美國學者費正清在《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一書對中國國家統一歷史大趨勢所作出的一個結論:中國人都具有對政治統一的社會秩序的偏好,而「港獨」話題就是「一國兩制」語境下的政治禁忌。  

  對「港獨」當頭一棒

  本屆立法會出現的宣誓問題,就是具有「港獨」意識且宣揚「港獨」主張的人,試圖進入香港的政治權力系統,並準備以此為平台,唱「港獨」戲的拙劣表演。這是中央所絕對不能容忍的。如果中央對此不聞不問,不僅有違上述提到的中華民族的普遍政治民意,也與國家發展的大戰略格格不入。倘若在中共力圖國家統一的進程中卻出現國家分裂的結果,豈不是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種嘲弄?

  曾記得2004年5月,熟悉香港社會和香港事務的朱育誠先生,針對香港回歸後存在的暗流發出警告:香港有人想搞「獨立」或「半獨立」。當時香港幾乎所有政治團體的頭面人物都避之不及,聲言:「我們絕對不會從事此類活動。」然過後不久,陳雲的《城邦論》就出了籠,繼此之後,「港獨」組織冒出,「民族自決論」也跟隨而至。本次立法會選舉,這股勢力步步緊迫,展開了對立法權力的爭奪,其「港獨」的宣揚,對中華民族的辱罵,都是其政治思維的流露。全國人大常委會的主動釋法,對於這種惡劣的勢頭無疑為當頭一棒。雖然這是一次依法治港的重大舉動,但筆者認為,完全可以坦然說明其政治功效就是要阻遏具有「港獨」政治傾向且公然宣揚這種「港獨」意識的人物進入基本法所確定的政治權力系統。

  對「港獨」的遏制和批判,有人總是從客觀條件出發,強調「港獨」不具有可能性。筆者並不贊成這種論調,因為這是以條件的不具備作為不存在這種前景的理由。這種論調的邏輯錯誤就在於,似乎如果創造這種條件,香港就有這樣的前景。不客氣地講,這是一種「無奈論」的表現,而這種論調的危害性在於,它會使另外一種論調得以產生,即所謂由於國家統一是港人的一種所謂「無奈」選擇,所以,對於「港獨」行為及其言論應當予以容忍。這種論調完全不符合香港七百多萬民眾中絕大多數人的真實政治意願。

  那麼,我們應當怎樣看待這次立法會選舉中具有「港獨」意識的人當選背後的民眾支持問題呢?如果我們迴避這個問題,就等於在這樣一個敏感問題上採取了鴕鳥態度,也就等於不願意正視香港所存在問題的複雜性。迴避香港社會的複雜性,就解釋不了中央為什麼如此堅定地強調在香港要繼續堅持「一國兩制」方針。

  筆者曾於11月15日在本報發表《人大釋法的政治意圖是維護「一國兩制」》,其中就解釋了為什麼中央在對港政策上長期使用「法治」而避免使用「政治」概念的良苦用心。筆者堅信,對於那幾隻「小學雞」做出支持姿態的民眾也並不一定在內心就真的贊成所謂的「港獨」,而是因某種歷史或現實成見或對現實問題不滿而做出的一種發泄。筆者做出這種解釋並非因為法不責眾,而是要說明在香港繼續實施「一國兩制」,就仍然具有保持既往寬容度的必要性。如果通過中央的這次釋法,使香港社會真正能夠認清「港獨」是侵蝕「一國兩制」政治基礎的毒藥,那麼,「港獨」就應當成為香港社會的一種自覺的「政治禁忌」。

  政治功效是排「獨」

  中央釋法後,關注香港政治的人開始討論人大釋法能否遏制「港獨」思潮在港蔓延的勢頭,以及釋法的效力能否平息立法會以前的亂象。對於這兩個問題,筆者認為,應該分別做出回答:

  其一,就中央釋法的政治意義而論,其對於「港獨」思潮在港蔓延的趨勢的確是具有強大的遏▉制作/製作▉用的,而這種強大遏制的着力點就在於極為有效地阻遏了這股勢力的代表人物進入立法權力系統,並使那些宣誓過程中沒有做到「莊重」而蒙混過關,且尚未得到應有懲罰的在任議員感受到巨大政治壓力。根據本次中央的釋法,就司法邏輯推演的角度觀察,一旦這些人在未來的言行中出現嚴重的「港獨」內容,就完全可以對其提出起訴,法院則需依據釋法的精神或內容剝奪其議員資格。果真能做到這一點,體制上排出「港獨」政治人物是完全可以做到的。這是本次中央釋法所具有的最大政治功效。

  其二,對於中央釋法的效力能否平息立法會曾表現出來的亂象,筆者則不敢做出「是」與「否」的明確回答,因為,香港立法會是一個議香港區域政事,並制定不得與基本法相悖之法律的權力機關。鑒於本次中央釋法的強大政治威懾,即使是那些內心真具有「獨」意的議員也會有所收斂或做出偽裝,但他們是否會做出積極配合政府施政的舉動,進而使立法會徹底擺脫「亂象」,這是難以預料的。他們可能會找出種種理由繼續擾亂立法會秩序,繼續以「拉布」形式對政府的舉措做出阻擾,只不過不會像先前那樣表現出政治上的赤裸裸而已。

  深圳大學當代中國政治研究所教授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