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立法會選舉產生至今近一個月,香港政治形勢可以歸納為「一個中心」和「三個矛盾」。「一個中心」即第五任行政長官競選;「三個矛盾」即:階級矛盾,不同既得利益集團矛盾,反對派與建制派矛盾。
九月五日立法會選舉結果公布,在新界西選區以八萬四千一百二十一票當選的朱凱迪,立即經媒體披露,他因對抗新界地區發展中的「官商鄉黑」勾結而有人身安全之虞,已從寓所遷至安全地暫住。霎時,香港輿論焦點被引向新界地區和所謂「官商鄉黑」勾結,而朱凱迪儼然成「為民請命」的「英雄」。
不同利益集團矛盾激化
這是反對派與建制派的矛盾在立法會選舉後的進一步展開。值得重視的是,代表反對派發起攻擊的是本土激進勢力。同時,必須指出,朱凱迪之所以成為新界西選區「票王」,其人身安全問題之所以引起香港相當一部分居民關注,在一定程度上同香港社會愈益惡化的階級對立,以及不同既得利益集團矛盾激化相關。
朱凱迪人身安全問題對現任行政長官不利,而朱本人在競選立法會議員時又公然反對梁振英連任,所以,攻擊所謂「官商鄉黑」勾結,也是反對派爭奪第五任行政長官部署的一部分。何況,在朱凱迪人身安全問題擾攘約十天後,新界發展所涉及的土地問題更是被直接用來攻擊現任行政長官。
九月十七日,《蘋果日報》以獨家新聞的形式引述現屆政府內部關於規劃、土地及房屋事宜的一份進度報告稱,行政長官梁振英親自擔任小組主席討論新界橫洲發展事宜;房屋署於二○一三年七月和九月向新界地區領袖進行「軟性游說」(soft lobbying),後者一般支持第一期發展,而不支持涉及一萬三千個單位的第二、第三期發展;鑒於「游說」結果,房屋署認為,除非政府檢討露天貨倉用地安置政策,否則短期至中期都難以推展第二、三期。
當天下午,行政長官辦公室發言人稱,梁振英從未與政府以外任何人士商討橫洲發展。當天夜間,特區政府發言人承認,政府曾經成立跨部門小組討論利用皇后山以及橫洲土地發展公共房屋事宜,小組會議由行政長官主持,在二○一三年六月二十七日開了一次會;皇后山以及橫洲發展實際工作,則由各部門按既定程序進行,包括就橫洲項目展開非正式諮詢。
反對派的注意力集中於政府與新界地區領袖人物有無以及如何「摸底」,旨在揭露「官鄉勾結」。輿論則關注事件如何牽動第五任行政長官競選。
九月二十日香港多家報紙都在頭版頭條新聞位置刊登特區政府最高層關於新界橫洲公屋發展問題的分歧。事緣九月十九日下午行政長官在出席一個公開活動後稱,橫洲發展「細節問題」(detailed issues)由財政司司長任主席的土地供應督導委員會負責。當晚,財政司司長辦公室發言人稱,財政司司長從未出席行政長官主持的橫洲發展專責小組會議,也「沒有決定將橫洲計劃以分期形式進行」。隨即,政務司司長辦公室聲明,政務司司長既不是關於橫洲發展的跨部門小組成員,也不是土地供應督導委員會成員。
九月二十一日《蘋果日報》頭版再次以獨家新聞形式,引述現屆政府內部彙報關於橫洲公屋發展向當地領袖人物「摸底」情況的文件,披露將公屋發展縮減至四千個單位的建議,由時任元朗區議會主席民建聯梁志祥提出;政府有關部門稱,延遲第二、三期發展可以「避免與露天貨倉持份者產生衝突」,並可「保住」區內其他房屋專案。《蘋果日報》指責現屆政府明顯向地區有勢力人士、包括經營車場的有關人士「屈服」,更抨擊行政長官梁振英誤導公眾。
巧合的是,也是在九月二十一日,《星島日報》頭版披露,橫洲公屋計劃先建第一期,是由行政長官梁振英主持、政務司司長、財政司司長和律政司司長參與的「巨頭會」決定的。
反對派建制派加速對立
在香港,任何一個事件吸引輿論的焦點都有時限,通常不超過一個星期,除非一個事件套着另一個事件。朱凱迪人身安全事件和新界橫洲公屋發展事件,分別在一個星期內大體被香港輿論所消化。但是,第五任行政長官競選方興未艾。
九月二十八日,媒體報道,公民黨欲改變「泛民主派」對待第五任行政長官競選的策略。「泛民主派」既定的策略是:堅持梁振英不能連任;力爭第五任行政長官選委會盡可能多的席位,但不派代表競逐行政長官,而是爭取做「造王者」,以促成一位他們接受的建制派人士當選。公民黨研究後認為:做「造王者」的風險太大;如只有一名建制派候選人,則「泛民主派」無理由不派代表參選。
進入十月,圍繞行政長官競選,階級矛盾、不同既得利益集團矛盾和反對派與建制派矛盾相糾纏,必定加速惡化。凡是建制派人士,都應當認清形勢,以香港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為重,做明智的抉擇。
資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