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評論 > 正文

反對派阻礙加重香港「覓地難」/曾淵滄

時間:2016-10-03 03:15:42來源:大公網

  目前,香港新樓花開賣的盛況已經可以媲美1997年的瘋狂,數以千計的人擠在地產商的售樓處搶購新樓花。買樓要靠運氣,要抽籤。要抽籤說明地產商開出來的樓價與購樓條件很有吸引力,樓花分批推出,每推出一批,即日售光。

  這就是今日香港,人人搶購樓房,因為人人擔心遲買就更貴。樓價由今年四月開始已連升6個月,代表樓價走勢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已接近去年9月創下的歷史高點。過去,官員們在推出土地應市的同時,會告訴市民,土地供應將會很多,不必急於買樓。但是,不買樓者眼望着樓價上漲,後悔了。

  政府努力尋找土地建房屋

  去年9月至今年3月,樓價曾經下跌。在下跌期,不少地產代理商、地產發展商都建議政府放寬打壓樓價的辣招,幸好政府沒有那麼做,否則今日樓市再度瘋狂的帳就算到政府頭上去了。看看內地,經過幾年的打壓,樓市一片死寂,去年開始便逐步放寬打壓,結果今年多個城市的樓市再度瘋狂,深圳出現6平方米的超小樓房出售。不得已,多個城市再度推出限購令。

  實際上,今日香港的樓房面積,也是越來越小,道理很簡單,呎價越來越高,遠遠超越普通人的購買力,於是地產商會大量建小面積的樓房,以迎合買樓者的購買力。這麼小的樓房如何住?相信只能各師各法,也許要立體式的應用空間,人睡在半空,空出地面當活動空間……

  今日的特區政府,除了努力尋找土地,推出土地建房屋之外,還能做什麼?

  影響樓價的因素只有三個:第一個因素是供應,第二個因素是經濟,第三個因素是利率。

  先談第一個因素供應。供應困難之處有二:一是樓房的供應,需時很長。近日政府在橫洲事件中透露,橫洲第一期的公屋發展4000個單位,預計在2024年才能完成。第二期、第三期恐怕要等到2027年。更何況,第二、第三期遇上不小阻力,2027年完成的估計可能太過樂觀。我覺得,如果新一屆立法會再拉布,2024年也不可能完成橫洲第一期的發展計劃。特區政府希望能加快進度,讓申請公屋者早上樓,但是反對派長期拉布,拖後腿,申請公屋的等待時間只會越來越長。實際上,反對派是很希望申請公屋的人等待長時間才上樓的,反對派利用申請者遲遲無法上樓所產生的怨氣來攻擊政府,指責政府無能。但是,政府的「無能」實際上是反對派造成的。問責官員不應該以哀求的口脗請反對派高抬貴手、早日批准政府的土地規劃,而應該針鋒相對,直斥其非。

  橫洲規劃不是新的事,而是兩年前的舊事,只不過反對派的候任議員在未上任前希望爭取傳媒曝光而故意挑出來,說自己正處於人身安全受威脅的危險境地,要求入住立法會大樓。一旦他及他的家人真的入住立法會大樓,就造成了世界新聞,創造香港立法會歷史。橫洲事件是數年前的事,那位候任議員要真有人身安全的問題,數年前就可能發生了。

  土地的供給,從尋找土地,到規劃、設計、探測研究,然後推出市場招標或發給房委會建公屋居屋,這段時間短則三年,長則無限期。早年,曾蔭權曾經說,建公屋從計劃到落成,前後七年,現在恐怕要十年,甚至十年也不一定能落成,也可能長久擱置。新一屆立法會裏,反對派的議席雖沒有顯著增加,但是激進分子所佔比例大幅上升了。就反對派而言,較溫和的民主黨及公民黨在五大分區直選中,只能各保住一個席位,也算較溫和的民協全軍盡墨,工黨只剩一位議員,餘者全是靠標新立異、言論激進而打贏選戰的。他們靠激進取票,進入立法會後,只會以激進及破壞的行動來完成他們的任期。政府與激進議員之間已經沒有談判空間,只能依靠建制派議員的護航,打一場又一場的硬仗,盡快爭取增加土地供應。

  「摸底」程序被污衊為勾結

  反對土地供應增加的陣營,也不單單是反對派,也可能包括地產商的代理人,這些人以各種各樣的名堂隱藏自己的身份。可能是環保分子、可能是地區活動人士。環保是大道理,是大帽子,是許多人樂以應用的工具,以反對任何建設。地區人士的反對,則是赤裸裸的保護地區利益,誰也不想看到自己窗前的景觀被一幢新的大樓遮住,一幢新的大樓在自己的樓房前出現,自己所擁有的樓房會貶值。這是很現實的問題,這也是一呼百應的力量。近日,海怡半島的居民不是全部都反對將該處的駕駛學院用地改為住宅用地嗎?

  因環保或地區利益而反對土地開發的人,不一定與地產商有關係,他們中有真心的環保人士,有地產商的代理人。地區發展上帶頭反對土地開發的人,身份就更複雜,他們中也有人是為了選票而反對的。總之,問題是複雜的。

  正因為問題複雜,從港英時代至今,土地開發政策都有所謂「摸底」的活動。特區政府成立以來,「摸底」活動可能增加了。為什麼增加?因為所有正規的公開諮詢會議都被示威行動破壞了,政府根本就無法在公開的諮詢會議上收集任何意見,包括反對者的意見。反對派一邊破壞公開的諮詢會議,一邊又指責政府「摸底」活動是官商勾結,是「官商鄉黑勾結」,香港的土地供應也只能一拖再拖。

  資深評論員,博士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