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屆立法會選戰剛降下帷幕,四年任期還未開始,剛當選的激進「本土」青年已經「動作」多多、口出狂言,又是報警聲稱被恐嚇、又是拒絕溝通見面,而《蘋果日報》則繼續予以大力抬捧,一般有別於傳統反對派的「新勢力」已經正式登上特區政治舞台,其背景、目的和影響值得各方給予關注和正視。
有關力量,自兩年前「佔中」開始冒頭、到日前選戰初次「交鋒」,日後必將會以更加激烈和「進取」的姿態出現,特區政府、立法會和港人社會都將會面對更大的困難和挑戰。
有人說,六名激進「本土」晉身立會,人數不多、能量有限,毋須過慮。此說不然。立法會是基本法規定的特區唯一立法機關,權力很大,人在會內會外、作為是不一樣的。最低限度從資源和設施來說,每名立法會議員每月薪金約九萬,另有全年約三百五十萬的辦事處開支及酬酢津貼,「本土」議員日後,不僅可以在立法會大樓內享有寬敞、獨立的辦事處和一切輔助設施,還可以聘用多名「議員助理」來為他服務。立法會大樓議員辦事處在「佔中」期間曾經成為「後勤支援部」,日後六名激進「本土」議員進駐,將會成為「本土樂園」以至「指揮中心」,並非誇大其詞。
事實是,黎智英、戴耀廷和他們背後的「大老闆」,為什麼要在此次立會選戰中完成「新老交替」式的「換馬」,目的性是很明顯的。未來特區,將會進入回歸二十年的「承前啟後」階段,過去那一套「抗中亂港」招式如什麼「七一大遊行」等都已經不太管用,李卓人等「老餅」的能量也已經「見底」,特別是「袋住先」等黑金醜聞令他們成了「負資產」,他們的繼續存在還不時會令「老細」被動和難堪。
而更關鍵的是,在「反國教」、「佔中」以至其後的「傘兵」活動期間,「黑金教主」有了「新靈感」,找到了「新希望」,那就是一批主張「民主自決」的激進「本土」青年。
比起已經盤踞在政壇和立會多年的老反對派,他們顯得年輕、有活力和「可塑性」高得多,也更能符合未來實現進一步抗中亂港的需要和條件,那就是:對回歸、對歷史所知不多,真以為英國人在的時候香港人過得比現在好;對國家、民族感情淡薄,口稱「強國人」而覺得「好玩」、「好笑」。在他們眼中,香港為什麼一定要「屬於」中國?香港「聽命」中央也未曾得到他們的同意……,所以他們要爭取二○四七年和中央「重新談判」,要爭取港人「自決」。
事實是,過去的反對派,包括一眾「民主黨」議員、「長毛」和黃毓民一夥,最多是「瞓街」、「拉布」甚至掟杯,在他們口中,從未說過「完全自治」、「港人自決」以至分離、分裂和「獨立」的主張,他們對體制法規,對國家主權、中央憲制地位和民族尊嚴還是尊重和認同的,但未來的激進「本土」議員可不一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