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派或有「港獨」主張的年輕人獲選進入立法會,人數多達六七人,總票數也有三四十萬,聲勢浩大,一躍而成為立法會傳統建制派、「泛民」以外的第三勢力。
雖然與傳統「泛民」加起來在立法會裏仍佔少數,沒法動搖立法會的整體政治取向,可是他們在議會的表現應該會比原來的激進派更為激進,也應該更不會守議會規矩,且用議會內外結合的方法,甚至勇武行動來影響法案的通過,機會更大。立法會的「拉布」以及同期的議會內外的示威、衝擊,必然更盛。立法會的亂局也顯然只會惡化。觀乎部分當選者在立法會競選論壇的表現,足以看到他們志不在政策討論與制定,他們基本不懂,也不會有興趣學習。他們背後的組織團體亦不是如傳統的政黨或壓力團體那樣着眼於政策。
不過,他們當選帶來的衝擊,更重要地反映出選舉工程的性質、效果正在大變。
傳統選舉是靠基層組織動員,因此需要地區有樁腳、長期的經營。傳統的政黨,如民建聯、工聯會、民主黨、公民黨都是靠這個方法。今次這些政黨代表依然取得佳績,也應是這種傳統選舉工程的成功。
不過,以新界西朱凱迪為例子,在過往兩次區議會選舉都大敗,證明他缺乏地區支持。但在大區的立法會選舉,他卻可匯集各小區的支持票或「抗議」票,一躍成為票王而成功當選的立法會議員,票數超越一眾傳統政黨代表。他有一個小組織,但人力物力財力不足,也沒有多少文宣工作。但他的獲勝卻反映在社交媒體的傳播威力。相對於傳統組織動員拉票的吃力不討好,社交媒體的傳送,快捷及時和極低成本,且不用受選舉條例規範。由於不是由候選人直接發放,任何人都可以發放,甚至在朋友圈中以私隱方式發放,內容是否真實也難以追究。卻因是即時、頻密和廣泛傳播,影響極大。例如劉小麗在選舉論壇表現低劣,她編輯的視頻卻可有百萬人次觀賞。觀看的人未必同意她,也未必投她的票,可宣傳的效果巨大,無遠弗屆,遠勝傳統在街頭拉票,上大廈洗樓,或上傳統媒體宣傳。
當然社交媒體的影響主要集中於年輕一輩,他們缺乏多方求證、獨立思考的能力和耐性,只靠朋輩社交媒體的分享。真假不分,他們也不理會,純以感性、情緒來取決。在單議席的選舉制下未必容易獲勝,但在比例代表制下卻效果巨大,遠勝傳統「抗議」票的作用。此所以梁國雄這樣傳統激進派在今次選舉裏幾乎落選,而所謂教主的黃毓民,所謂國師的陳雲根也落選。當然,梁、黃、陳三人都屬「老餅」,並不是社交媒體世界裏的年輕人群體,取捨之間當然是少男少女優勝,尤其是像黃毓民的長篇大論講道理,便不易得到思想簡單幼稚的年輕人所喜愛。某一程度上,社交媒體是加大了年輕人的反智傾向。
香港人口老化,實際上選民的人口結構將會偏向於中老年,不利年輕人。中老年人應用社交媒體的傾向低,也較講究候選人的能力與政綱,亦多有比較。故此,我們不預期香港今後選舉會全面社交媒體化。不過,在比例代表制下,由梁國雄、黃毓民的激進派被本土「港獨」主張者所取代屬難免,也不易阻止。這將會變成香港政治的新常態。香港社會能做的是立法禁制「港獨」,讓這種激進演變不會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