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選舉塵埃落定,建制派與反對派基本盤並沒有出現大變,相反是反對派內的「本土自決派」冒起,侵吞了大量反對派的選票和議席,更令到多名反對派老將下馬。可以說,這次選舉是反對派的一次大洗牌。同時,這次選舉也引起社會的廣大爭議,原因是戴耀廷等策動的「雷動計劃」,竟然明目張膽干預選舉,在立法會選舉投票日前突然發出所謂棄保名單,要求反對派支持者集中票源,保送在當選邊緣的反對派候選人。同一時間,多名反對派議員又在同一日宣布棄選。不論從哪一個角度看,這些行為都是公然干擾香港選舉的公平公正。
事後,戴耀廷成為眾矢之的,有人更將被「雷動」所害的候選人稱為「雷動苦主大聯盟」。戴耀廷在接受傳媒訪問時企圖迴避刑責,指自己原本希望集合20萬名支持非建制的選民在立法會選舉中策略投票,但僅約4萬名選民參與計劃成為策略選民,不過最終其他選民亦參考計劃投票,令參考計劃投票的人數遠超想像,致部分候選人得票出現大變動雲雲。戴耀廷的說法就是指,最終大批選民跟從「雷動」投票,導致多名反對派老將落馬,不是他的責任,因為他的策略選民本來只是約4萬,不會過分影響結果,所以與他無關。戴耀廷搞出「雷動鬧劇」後,竟然想撇清責任,這樣無恥的政棍實在令人嘖嘖稱奇。
不過,以事論事,對於「雷動」的效果確實不用誇大,原因是「雷動」根本發揮不了多大效用。例如新界西的朱凱迪由支持度靠後,突然變成8萬票的票王,由第一日就告急的鄺俊宇最後取得40多萬票等,正是由於「雷動」導致了反對派票源大量浪費。更不要說,多名本來有勝算的反對派老將,被「雷動」莫名其妙地放棄,最後鎩羽而歸。這些都說明「雷動」根本幫不了反對派多取議席,也不見得令選票的效益增大,唯一的效果就是令反對派大洗牌而已。
況且,「雷動計劃」極為複離,又「聰明選民」、又「雷動▉聲納/聲吶▉」,其實根本沒有多少人會參與其中,「雷動」最終影響了反對派的大局,並非戴耀廷一個人所導致,而是黎智英通過旗下的《蘋果日報》,將「雷動」棄保名單大肆放大,連日報道告急,以此激發反對派支持者的危機感,繼而推動更多反對派支持者跟從「雷動」投票指引。同時更以此「勸退」一些候選人不要拖累大局,因而才出現投票日前大批候選人「棄選」的「奇景」。顯然,在事件中戴耀廷只是前台棋子,真正在幕後操盤的是黎智英,其目的除了爭取議席外,更要在反對派內洗牌,將無用、不聽話的政客去掉,換上聽話的新一代,所以才有了這一場「雷動」鬧劇。
「雷動」是一個巨大黑幕,也是香港選舉史上不光彩的一頁。有人公然操控選舉,觸犯選舉舞弊條例,戴耀廷更揚言將來會繼續推「雷動」,說明其毫無悔意,絕對不能因為選舉結束而輕言放過,必須追查幕後主事者及黑金來源,維護香港選舉的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