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周前,特朗普在選戰節節失利的形勢下,被共和黨建制派以地面選戰為要挾,被迫改弦易轍。他在八月十六日把與俄羅斯關係密切、主張和建制派溝通的馬納福特投閒置散,轉而重用網媒Breitbart News的主席班農(Stephen K. Bannon)。班農的網媒在競選期間不遺餘力地支持特朗普,堪稱特朗普的御用媒體。班農和建制派沒有多少關係,但他在媒體方面的經驗,有助修正特朗普「大嘴」的毛病。
最近兩三個星期,特朗普已經沒有重複那些「奧巴馬建立了伊斯蘭國」之類的駭人聽聞之語,而是相繼針對經濟和國際關係發表演說,把重心放回「議題」之上。在威斯康辛的警員黑人衝突中,特朗普也沒煽動種族主義,除了繼續強調「法律與秩序」之外,還強調自己的政策其實也是保護黑人。此後,他在論述反非法移民問題時,也強調非法移民和黑人爭工作,自己的措施有利黑人雲雲。
希拉里舊痛再發酵
特朗普這樣做,當然不指望黑人會投他的票,而是着意改變自己「種族主義者」的形象而已。即便對非法移民,特朗普的口風也在放軟,一改以往要立即遣返一千一百萬非法移民的立場,強調要遣返有犯罪記錄的非法移民。
而希拉里最近也情況不妙。她在這次大選中有三大死穴:電郵門、克林頓基金和班加西事件。電郵門方面,FBI最近又找到一萬五千封與工作有關的電郵。日前法庭作出階段性的裁決,要求在十月份公開這一萬五千封郵件。希拉里一直強調已經把所有與工作有關的三萬封郵件都上交了,可如今又出來一萬五千封,這不僅尷尬,更進一步凸顯了她在電郵門事件中的謊言。如果十月公布的郵件有大問題,比如涉及重要機密等,對希拉里的選情將會有致命打擊。
克林頓基金也是最近媒體深挖的焦點。這個基金除了進行慈善用途之外,還有幫克林頓一家掙錢和避稅的功能,而更重要的是,它是世界各地的權貴進行社交的平台,甚至有以此影響美國外交政策和人事安排的嫌疑。希拉里原先一直堅稱,克林頓基金會運作不涉及「國家利益」,但在多方質疑下,基金會醜聞越演越烈。她唯有「棄車保帥」,宣布如果自己當選,就會剝離基金會所有的國際運作,要麼轉移給其他合作夥伴,要麼完全停止運作。儘管在各項民調中,特朗普還全面落後於希拉里,但差距已經由兩周前的十點左右,縮小到平均五至六個百分點。
如果選情繼續往這個方向發展,就無法排除第三黨會成為影響雙方決勝的重要因素。本屆大選的兩個大黨候選人,都可名列最不受大眾歡迎的總統候選人之列,加上「反建制」的社會風潮,這都大大助長第三黨的聲勢。特朗普本人就是「鳩佔鵲巢」的候選人,反特朗普的共和黨勢力一直醞釀推出自己的候選人,可惜無疾而終。而桑德斯也有條件組成第三黨獨立出戰,但他最終還是以民主黨「大業為重」,選擇支持希拉里。這樣,另外兩個傳統的第三黨——自由意志黨和綠黨,就變得惹人注目了。
小黨扮演攪局者角色
美國雖然有組黨自由,但美國憲法規劃的頂層政治設計(以州為單位的選舉人票制度和勝者全贏的規則),限制了全國性的第三黨。而後來各州一系列的本地立法(選票列名制度),也限制了第三黨在地方勢力的發展。兩黨壟斷議題的政治現實,也令小政黨「單一議題化」。這樣,美國雖然政黨林立,但大多是地區性或「單一議題」的政黨,缺乏真正的角逐能力。現在,除了民主共和兩黨,沒有另外一個政黨能在總統選舉中把自己的名單列進所有州的選票上。
在這些小黨中,自由意志黨規模最大,每一次選舉都要為選票列名權而奮鬥,上一次大選中它只能在三十一個州中列入選票;這一次,經過這兩個月的努力,數量已經增加到四十六個。而綠黨只有三十八個州的列名權。這兩個黨的候選人都沒有當選的可能,卻有可能扮演攪局者的角色。特別是在一些搖擺州,他們的「分票」可能會影響大選結果。
綠黨主張激進環保,其選民基礎和共和黨格格不入。而自由意志黨則更為微妙,其候選人約翰森(Gary Johnson)原先是共和黨人,在九十年代曾任新墨西哥州長。二○一一年退出共和黨加入自由意志黨,並參加過二○一二年的選舉。自由意志黨的綱領是限制聯邦的權力,這和強調州權的共和黨理念一致。在初選的時候,已經有輿論考慮讓「反特朗普」的共和黨人加入自由意志黨「借殼上市」。儘管沒有實現,但不排除反特朗普的共和黨人會投自由意志黨一票。表面看來是對共和黨不利,但是如果沒有自由意志黨,在希拉里刻意拉攏中間派共和黨人的努力下,這些共和黨人轉投希拉里的可能性會更高。從這個意義上看,自由意志黨也可能令民主黨損失一些票。所以,如果把自由意志黨和綠黨一道考慮,希拉里的領先優勢會縮水。
約翰森的民意持續走高,已經接近百分之十五的邊緣。根據美國的規則,如果在五個主要的民意調查中,候選人的支持率超過百分之十五,就可以參加電視辯論。一九九二年,克林頓之所以勝出,與佩羅的第三黨「分薄」了共和黨的票數有莫大關係,而佩羅是六十年代之後,唯一能參加電視辯論的第三黨人。約翰森目前尚不太為人所知,卻已經有如此影響力,若他能參加辯論,聲勢勢必更壯,也必然會更能影響選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