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評論 > 正文

反「港獨」應與國民教育結合/楊 堅

時間:2016-08-22 03:15:41來源:大公網

  八月十五日,特區政府教育局稱,香港的中學校董會或法團校董會應當提醒教師,不能以任何形式宣揚「港獨」主張或活動;在討論相關議題時,應當以《基本法》為基礎,引領學生了解《基本法》作為香港憲制性文件的重要性,讓學生準確認識《基本法》和「一國兩制」概念,明白「港獨」不符合香港在《基本法》下的憲制和法律地位,也與國家對香港的基本方針政策相抵觸。

  特區政府主管教育政策和相關事務部門的上述指引,旨在遏止「港獨」向香港的中學滲透。

  今年四月,支持「港獨」的一些中學生成立了一個名為「學生動源」的團體,現時約有六十名成員,大多數是中學生,旨在向本港中學傳播「港獨」思想。其部署包括:在十八區中學成立「本土關注組」,以派發單張、舉辦論壇等多種形式在中學校園宣揚「港獨」。至八月中,已有兆基創意書院、香港華仁書院等十七所中學成立了此類關注組。

  「港獨」是個嚴重現實威脅

  「學生動源」成員向媒體表示,該團體之所以成立,是因為既有自稱爭取民主的學生組織「只為光環,不為成果,堅守不合時宜的大中華思想、和理非非,漠視本土思想」,令學生對街頭抗爭無從入手;加之香港人對於「本土派」敬而遠之,故他們利用「港人對學生組織堅信不移」的信念,以學生為骨幹,成立團體,推動「港獨」。「學生動源」的成員均認為自己是「香港人」而非「中國人」,不擁護《基本法》,視「港獨」是香港唯一出路,主張以任何方法抗爭,包括勇武抗爭。若有足夠學校或學生會成立關注組或支持「港獨」,他們將發起支持「港獨」聯署,並遞交各國駐香港領事館。

  這是一幅簡明的「港獨」路線圖——目標是「香港建國」(「香港人」不是「中國人」),手段是以任何方法抗爭,包括勇武抗爭,方法是勾結和依靠外國勢力。

  中學生尚未成年,如此明白的政治主張和部署,背後定有成年人指點。有人在解釋成立「學生動源」時說,是欲利用「港人對學生組織堅信不移」。這使人回想起兩年前,違法「佔中」三位發起人就是借學生集會所形成的民氣而提前發動「佔中」行動。一旦尚未成年的中學生被推至「港獨」第一線,遏止「港獨」便是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然而,有些人依然大而化小地看待「港獨」,仍以為那是一個「偽命題」。另一些人承認「港獨」不是紙上談兵而是一個嚴重的現實威脅,但是,以為「秀才造反」無成功可能而低估「港獨」的危害性。

  必須指出,「港獨」的危害性不在於它能否成功,而在於它鼓動香港的「拒中抗共」思潮和力量,如果不予以堅決遏止,那麼,在其展開過程中,香港社會將被進一步撕裂至難以平復的地步,「一國兩制」將被拖入難以前行的境地;最終,「港獨」勢力必定以武力對抗國家而收場,雖然香港終將「浴火重生」,卻需付出本來可以減輕甚至避免的沉重代價。

  有一種觀點:「港獨」言行早已有之,非近些年才有。「風起於青萍之末」。「港獨」的濫觴固然可以追溯至「九七」前倫敦阻撓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的部署,但是,「港獨」形成一股迅速擴大的勢力,則是與二○一二年九月「拒中抗共」勢力發動「準顏色革命」,令國民教育夭折直接關聯。

  大英帝國不願意香港回歸中國,是毫不出奇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後,政府推行國民教育,推動香港的中國籍居民樹立與香港回歸祖國相適應的新的身份認同——既是香港人也是中國人,即「香港的中國人」或「中國的香港人」,即使一部分香港居民懷念英國管治,也不可能惡化為追求「港獨」。關鍵就在於,特區政府遲遲不推行國民教育。

  教師有責任阻止「港獨」滲透

  特區第三屆政府終於制訂了在香港的中學展開國民教育的計劃,卻留給第四屆政府去實施。坦率地說,留給第四屆政府開始實施的是一個被大打了折扣的計劃,關於中國的知識僅佔有關課程的小比重,但仍不為「拒中抗共」勢力所容忍。於是,在新一屆政府剛就職兩個月、其領袖和管治班子正遭受「僭建」風波打擊之際,「拒中抗共」勢力將一部分中小學生及其家長推至第一線,二十四小時不間斷地圍坐政府總部,並組織若干人士「絕食」,迫使政府放棄國民教育計劃。

  八月十五日,在回應教育局關於中學必須遏止「港獨」的指引時,當年反國民教育先鋒之一的韓連山,以進步教師同盟創會成員、教育人員專業操守議會前主席身份向媒體表示,「港獨」議題不可能避而不談,惟教師應不預設立場,通過討論教導學生尊重不同意見。

  韓連山似乎宣傳言論自由,其實,為「港獨」開道。所謂「惟教師應不預設立場」,便是要求教師任由「港獨」思潮向中學生滲透。

  因此,在中學遏止「港獨」必須與展開國民教育相結合。特區政府應當盡快部署。

資深評論員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