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日,是日本戰敗投降日,也是韓國擺脫日本三十五年統治的「光復節」。每到這一天,日一大批政客參拜靖國神社,為軍國主義招魂,而在韓國也會舉行各種活動,慶祝解放。韓最高領導人會在這一天發表講話,抗議日方「拜鬼」,表達對歷史的緬懷,對日右翼傾向的擔憂。但朴槿惠今年的致辭似乎有點跑題,對日、對華釋出模糊訊號。
對日本參拜靖國神社,韓外交部雖表示「嚴重關切與遺憾」,但在朴槿惠的口中卻淡化了很多。講話未有對日挑釁行為的譴責,更是首次刻意迴避了「慰安婦」問題。對韓日複雜的雙邊關係,朴槿惠僅用一句「韓日應在正視歷史的情況下,發展面向未來的全新關係」輕輕帶過。與日首相安倍「謙虛面對歷史」、「不斷開創充滿希望國家未來」的虛偽表態相呼應,一唱一和,合演了一齣「雙簧」。
「八一五」當天,韓十名國會議員登上獨島(日稱「竹島」)宣示主權,韓國內也有敦促日方就慰安婦問題道歉的強烈呼籲,更有近千民眾集體削髮反「薩德」的示威,但這些都未妨礙朴槿惠討好東京、大談兩國「未來」的心境。此舉在民間引起強烈反彈,有人批當局「屈辱地」就「慰安婦」問題進行協商,是「背叛民族的罪惡」,也有人指對日本罪惡「視而不見」,「絕不會帶來面向未來的韓日關係」。
朴槿惠在淡化對日矛盾的同時,卻在「薩德」部署上大着筆墨。在這一攸關國家安全及國民命運的重大問題上,朴槿惠不僅顯示出誓不退讓的強硬姿態,更表明國內絕不允許存在異議的獨斷態度。輿論對此表態感到「詫異」,擔心中韓走向「正面對抗」,並在國內引發社會分裂。
與去年出席中國抗戰勝利七十周年紀念活動時相比,朴槿惠現在判若兩人,「變臉」之快令人瞠目。對日本,為獲得日方十億日圓援助基金,實現「慰安婦」問題的「最終解決」,韓方唯唯諾諾,正在放棄一貫堅持的原則立場。對美國,為了引入「薩德」,求得虛幻的心理慰藉,韓全面加入美「亞太再平衡」,走入圍華、遏華的「小北約」,代價卻是犧牲來之不易的中韓、俄韓關係,以及千百萬「薩德」部署地星州民眾安危。
俗話說,小國無外交。韓雖非小國,但在外交上受制於美日是顯而易見的。在「薩德」部署及東北亞安全上,朴槿惠或許有自己的苦衷,有來自美、日的外部壓力,也有來自國內強硬派的「逼宮」。但無論如何,對重大問題的原則立場都不能放棄。外交上喜怒無常、左右搖擺,損害的是國家形象和信譽。大是大非問題絕非兒戲,馬虎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