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獨」梁天琦蓄意報復毆打記者,但令人感到極其失望的是,自稱是代表「記者」的記協,在未對事件充分了解之前,就匆匆發出聲明,表面上對記者及梁天琦「各打五十大板」,看似公正,但實際上卻故意淡化記者被暴力伏襲的事實,隻字不提譴責,反而以各種理由替施暴者脫罪。然而,同樣是記者被襲擊,記協對《蘋果》態度就完全兩樣,發出的聲明又是譴責又是憤慨。何以記協如此雙重標準?到底是政治立場已經左右了記協的思維,還是大公報的記者就應當被打?如此記協,還好意思聲稱代表記者?
聲明隻字不提譴責暴力
香港記協是什麼樣一個組織,其實行家之間心裏清楚。回歸前作為港英政府的政治工具,對殖民統治者噤若寒蟬,甚至於大公報被禁止出版,亦從不敢發聲。回歸後反倒出奇的積極主動,對特區政府乃至中央政府大肆批判。而每年的所謂記協年報,更是充斥着各種各樣的偏頗的政治思維。這也不要緊,畢竟記協要靠這種嘩眾取寵的立場去生存。然而,不論是持何種立場,當記者履行職務而又遭到暴力對待,任何立場都應當暫且放在一邊,維護記者的安全就是維護新聞自由,這是一個記協團體的最基本要求。
但令人感到極其失望的是,記協昨日發出一紙聲明,無視記者被暴力對待事實,反倒幫襲擊者開脫。
第一,聲明隻字不提譴責暴力,對待不同報章態度截然相反。記協昨日的這份聲明題為《香港記者協會就梁天琦與大公報記者糾紛聲明》,由題到內文,沒有一字提及對暴力的譴責,只稱對暴力行為「不能接受」。然而,同樣是記者受到襲擊,去年十二月《蘋果》記者遇到類似事件後,記協第一時間就發出題為《蘋果記者採訪期間被襲 記協強烈譴責》,用上「行為令人髮指」的強烈傾向性字眼。對待大公報記者被毆打,記者僅僅是稱作「糾紛」,對待蘋果就稱「被襲」而要「強烈譴責」。何以如有此天淵之別?
事實上,相較於蘋果記者事件,大公報記者遇襲的情節更為嚴重。因為後者是梁天琦蓄意的報復行為,是刻意尋找作案時機去主動毆打記者。梁天琦在接受網台訪問時亦證實,一早就想打記者,只是當時有攝像機而沒有機會。亦有傳媒訪問到目擊證人,指證梁天琦首先毆打記者。如果是在採訪期間因言語不合而出現暴力行為,還可以有理由;但這種蓄意針對記者採訪行為而作出的暴力襲擊,情節顯然更為嚴重,對新聞自由、對記者採訪安全的危害程度無疑更惡劣。記協對此竟然視若無睹,說明了什麼?
第二,既然未能判斷事件經過,記協有何理由批評受傷的記者?在昨日的聲明中,記協先是稱收到兩方面的電話電郵投訴,其後稱聯絡了當事的兩方,但未能獲得暫未獲回覆,並稱「因此無法評論有關糾紛」。問題也就在於此,既然不了解事件的前因後果,記協憑什麼質疑大公報記者沒有履行記者的專業資格?
落井下石反批遇襲記者
例如,聲稱含沙射影地稱「進行採訪及處理新聞材料,確保報道正確無誤;與追訪目標糾纏對罵或甚至動武,無助採訪工作進行,亦不是新聞工作者應有的行為。」這種所謂的「聲明」實際上是已經在判定記者「有罪」,試問這是否符合記者追查真相的職責?在未對當事人作出調查之前,記協就採取如此偏幫的態度,無法不令記者感到心寒,這無異於是落井下石。不了解事件大可不要出聲,又何必如此助紂為虐?
每年記協都會發出各種各樣的「聲明」,與其說是在評論事件,不如說是在「刷存在感」。早年有女記者被「長毛」粗言穢語辱罵,記協遲遲沒有回應,不僅沒有主動調查,更有意迴避事件。直到受辱記者提出抗議,記協才姍姍來遲地發出不痛不癢的聲明。這種凡事以政治立場掛帥的言行,已經遠離記協所應遵循的「中立」立場。此番對大公報記者遇襲事件,又以顯而易見的雙重標準去對待,更讓人看到什麼叫做「偽善」二字的意義。
去年十二月,記協在回應蘋果記者遇襲一事上的聲明中,有這麼一句話:「任何文明社會,都不應姑息以暴力及恐嚇手段,阻止記者尋求真相,監察社會的工作。」現在「港獨」公然報復記者調查真相,這是對新聞自由的踐踏,更是對文明社會的挑戰。很可惜,記協又一次讓記者們失望。其口中的那「尋求真相」四字,反照今日,無疑是巨大的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