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立法會提名期開始後,不同政治團體代表和獨立人士,紛紛報名參選。香港社會關心新一屆立法會將由怎樣的政治人物組成。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香港出現以從政為宗旨的政治團體。但是,經過四分之一個世紀的鍛煉,至今仍缺乏職業從政者。
今天,香港的職業從政者,主要由以區議會和立法會議員為生計來源者構成。擔任政治團體的秘書長或者總幹事的,以及在政治團體從事政策研究的,除非他們從此為政治貢獻職業生涯的餘生,否則,只能算暫時從政。
香港特別行政區從第二屆政府開始逐步推行政治問責制,至今政治任命的官員僅佔政府成員一個微不足道的百分比。以他們的背景看,鮮有職業從政者。特區政府基本成員為公務員,信奉政治中立。
但是,香港政治形勢急速演變。儘管從長遠來看,這個人口僅為七百三十萬、面積僅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城市,不可能容納人數眾多、活力四射的多個政黨,在近期,卻需要一批成熟的職業從政者。他們可以從區議會和立法會議員中來,可以由主要政治團體培養,也可以由退任問責官員轉變。
服膺政治理想
成熟的職業從政者具有三項標準。
一是,不視從政為生意或生計,而是服膺政治理想、執著政治理念。否則,香港政治的水平不可能提高。
二是,具有較長的一貫的從政經歷。這是證明以上第一項標準和具備以下第三項標準的必要條件。
三是,具有較高的政治能力,能夠領導一定規模的政治組織,能夠實施一定規模的政治行動,能夠提出一定範疇的公共政策主張。
當前,香港主要政治團體正處於新老交替階段,由於區議會議員和立法會議員的薪酬或津貼不薄,立法會議員待遇尤為優渥,上述第一項標準就檢驗了一些從政者不夠成熟。
隨着實行政治問責制的時間越來越長,類似的檢驗也放到了主要問責官員面前:一邊是全退而失去尊貴地位和豐厚薪酬,一邊是再上層樓而延續富貴。
在富裕社會、政治穩定時期,服膺政治理想和執著政治理念可以同謀求公職優越待遇相容。但是,一旦社會進入結構性轉變,政治風雲變幻,二者就會產生分歧而檢驗政治人物。以最近英國關於是留在歐盟抑或脫離歐盟的公投為例,知名政治人物的眾生相,就是檢驗他們究竟為政治理想還是為政治地位。
在香港,個別政治小團體的領袖人物不讓位於青年一代,是因為視出任區議會議員和立法會議員為生計。但是,顯然,這樣的態度不利於其所屬政治團體的政治前途。
從第二屆政府至現屆政府,問責官員的普遍缺陷有二:其一,缺乏共同政治理念;其二,缺乏政治經驗和能力。
共同政治理念不只是所謂核心價值。這一點,西方長期實行政黨輪替制度的國家已提供勝於雄辯的證明。特區歷屆政府在核心價值上一以貫之,卻一直無法形成一個為行政長官所指揮裕如的管治團隊。
共同政治理念包含兩層涵義。首先,關於香港政治轉變、經濟轉型和社會演進的方向和目標,有共同的基本觀點。其次,關於本屆政府任內香港政治轉變、經濟轉型和社會演進所面對的問題,形成共識。對照歷屆政府問責班子,不難發現都缺乏共同政治理念。
當前,一個必須提出來的重要問題是,究竟下屆政府任內是否具備重啟關於普選行政長官政制發展議題的條件?
精通政策制訂
從正在醞釀的政治氛圍看,似乎答案是肯定的。然而,面對傳統反對派即所謂「泛民主派」,堅持要求全國人大常委會撤銷其二○一四年八月三十一日決定,而冒起於「佔中」的「本土激進分離勢力」公然鼓吹「本土自決」和「港獨」,試問:下屆政府怎麼能置香港經濟和民生堆積如山的問題於一邊,而重啟政改、加劇香港社會分裂?
不顧客觀條件,不顧經濟和民生,欲香港一直陷於政治鬥爭困境,不只是反映香港本地政治人物缺乏最基本的政治共識,而且,反映香港「拒中抗共」勢力幾乎無處不在。
英國公投脫歐,被西方主流媒體稱為「自由世界秩序」或「自由國際秩序」瓦解的標誌。香港特別行政區下屆政府不僅不能重啟政改,相反,必須引導香港居民反思西方民主政治「前車之鑒」。檢驗下任行政長官參選人和候選人的重要準則,不是他(她)是否在競選政綱中列入重啟政改,而是他(她)是否引導香港腳踏實地為政制發展創造必要條件。
特區政府一直在制訂和推行公共政策上缺乏能力。因為傳統公務員信奉政治中立而拙於政策制訂,因為問責官員不是職業從政者。長期從事某一領域工作,出任政府有關部門的負責人,未必具備制訂相關政策的能力。
培養和造就一批職業從政者需要時間。總體上,應當也必須與香港政制發展走向普選目標相適應。香港不可能建立與中央對抗的普選制度,也不可能為佔香港總人口極小比重的職業從政者支付經濟和民生的沉重代價。
資深評論員,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