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首宗迷你倉四級大火不僅奪去了兩位消防人員的寶貴生命,亦「燒」出了一個嚴重的消防隱患問題:已經「星羅棋布」的迷你倉迄今並無明確的消防要求與裝置,舊式工業大廈內更出現「人貨混雜」的高危情況,政府對此必須高度關注及從速跟進處理,避免再有重大災難事故發生。
而「無獨有偶」,昨天凌晨,長沙灣一間有五十多年樓齡的舊式工業大廈發生三級大火,一名消防員受傷送院,附近大批住客疏散,而起火工廈內最少有一半面積是用作出租的迷你倉。
因此,事實擺在眼前,迷你倉和舊式工業大廈已成了當前一個最突出的消防隱憂,隨時會造成一發不可收拾的嚴重後果,但問題成因複雜、且不易解決,是消防、屋宇、地政等部門如何「與時俱進」和依法辦事的一大考驗與挑戰。
有關問題,「表徵」在迷你倉,「根源」卻是舊式工業大廈。
隨着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工業北移,本港出現了不少被廢棄的舊式工業大廈,具體數目有多少,並無確切統計。這些廠廈,囿於原有土地用途和消防條例等限制,要改建或改作其他用途並不容易。而近年由於本港居住面積越來越「迷你」,一些新建成單位只有二、三百呎,戶主大量雜物無處存放,「迷你倉」業務遂應運而生,而面積寬敞的舊式工業大廈更成了開設迷你倉的「不二之選」。
從活化舊式工廈角度而言,大量迷你倉進駐,本不失為一個「起死回生」的理想搭配,堆放雜物亦無違反土地及屋宇用途;但是,一旦「祝融」光顧,危機馬上暴露,舊式工業大廈並無天花板自動灑水裝置,迷你倉又間隔密集、通道狹窄,令消防灌救工作出現重大困難。上月「時昌迷你倉」的一場四級大火,一些消防人員形容為「星球災難」,面對極其複雜而又充滿危機的現場環境,火頭不知從何而起,灌救工作亦不知從何着手,過去的經驗根本派不上用場。
而更令消防人員震驚的是,這些舊式工業大廈內不僅開設有迷你倉,還開設有各種各樣不同用途的場所,如寫字樓、陳列室、音樂室、美術室等,不同物品、裝飾和人群出入其中,而且,其中一些「單位」更赫然有人居住,包括成人、小孩以至整個「家庭」,主婦買菜做飯、小孩溫習功課,都在這些密不透風的斗室之內。
而為了保存倉內雜物及方便租客使用,迷你倉二十四小時燈火通明,冷氣長開,加上可能有「迷你劏房」,舊式廠廈的電線隨時不勝負荷,危機即由此而生。
因此,面對這一個個如同「定時炸彈」般的迷你倉和舊式工業大廈,眼前,消防及相關部門的巡查工作必須繼續加緊進行,一點不能放鬆,有發現消防隱患的,先見一個消除一個;而與此同時,修改廠廈消防條例、加裝自動灑水系統,已是事在必行、無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