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昨日繼續開會二讀《二○一六醫生註冊條例修訂草案》,醫學界議員梁家騮一個人二十二次提出點人數,共用去四小時三十八分的會議時間,結果會議一事無成收場。
本屆立法會,已只剩下一個星期的時間。眼前,醫生條例草案未過,後面還有增加消防撥款及規管骨灰龕兩條草案在排隊等候審議。醫生條例草案再拖下去,不僅醫委會改革無寸進,後兩條條例草案也勢必「泡湯」,而前者關乎到消防處購買設施等具體工作安排、後者更與市民先人安息場所有關,如今在反對派議員特別是梁家騮的「拉布」阻撓下,條例草案今屆通不過,下屆就要重頭排隊再來過,真不知「伊於胡底」矣。
事件其實反映了兩方面的問題,一是醫學會方面墨守成規、不思改進,二是反對派議員又想「砌」政府、又想撈選票,而兩者都是只顧一己私利,罔顧病人、家屬及整體市民的權益,做法是十分自私和不負責任的。
事實是,政府此次提出的草案,包括醫委會增加四名非業界委員,完全是出於一番善意,然而,部分醫生卻誤解或扭曲了修例的原意,將事件「政治化」,認為是什麼梁振英政府要「加強操控」和放寬引入境外醫生。其實,增加的四名委員已講明是由病人組織之間互相推選,不由得政府控制;而外地醫生在港執業的專業要求,是由兩間大學的醫學院釐定,權並不在醫委會,也就不存在什麼「放寬資格」的問題。
醫生是「醫者父母心」,醫生專業團體更應該具有社會責任感,光強調專業水準與業界尊嚴是不會得到市民支持的。大多數病人與家屬當然不是醫護專業、指控當然會有不盡不實的時候,但投訴起碼是一種權利,反對修例的醫生包括議員梁家騮,眼中到底有病人權益這回事沒有?企圖從中撈選票的反對派議員就更是要問問良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