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沸揚揚鬧了一陣,菲律賓提訴的南海仲裁案將塵埃落定。國際仲裁庭確定終局裁決的日期,不過,中國一早聲明,不應訴,也不理會裁決,除了管轄地問題,更重要的是,中國尊重歷史和事實,以歷史和事實說話。
中國一直強調南海海域的主權爭議,通過相關主權聲索國的雙邊或者多邊會談來解決,但菲律賓對中國提訴以後,近年來,美國加緊了在南海周邊的戰略部署及外交場域的輿論準備,將手中的劍與口中的劍結合起來,南海整個局勢被攪亂。
香港亞太研究中心主任鄭海麟教授,最近在香港媒體發表《中國南海諸島主權的關鍵性歷史依據與戰略選擇》一文,明確闡述了南海諸島自古是中國的一部分的觀點。作者從中國東南亞關係史料、歷史地圖、英國海軍檔案以及南海《更路簿》等,梳理南海諸島主權屬中國的關鍵性歷史依據,揭示美高官否認中國對南海的權益主張罔顧史實,並建議中國應進一步釐清思路,分層次地對待南海問題。鄭海麟指出,美國已不再滿足於過去在南海問題上試圖充當的「中立者」「制衡者」角色,妄圖實現角色升級,充當南海問題的「制衡者」。
南海諸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一部分。《漢書.地理志》記載,早在秦漢時期,中國先民便從廣東的「徐聞、合浦」港口出發,前往南海活動開發。「有建設國家者,其在蘇門答臘,有三佛齊王梁道明,曾於明永樂三年(1406年)入貢。」鄭海麟指,有數據記載,南海諸島在唐代就已列入中國的版圖,明代也將南海納入行政管轄,派官員去巡視。鄭和七下西洋,其中一項任務就是巡視南海諸島,也就是今天國際法意義上的宣示主權。
事實上,自上世紀70年代起至今,菲律賓在南海大致採以「佔島」「圈海」「固化非法成果」等方式和階段,直到目前花大力氣推動所謂南海仲裁案,標誌?菲方已經開始將其南海侵權行為推向第四階段,即「本土化」階段。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是第一階段,在此期間,菲律賓非法侵佔了中國南沙群島8個島礁;20世紀90年代是第二階段,此階段菲方的侵權特點是「圈海」,隨?《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通過及正式生效,菲律賓惡意歪曲該公約精神,企圖非法圈走中國南海50多萬平方公里的管轄海域;2000年至今是第三階段,此階段菲方的侵權特點是「固化非法成果」。
鄭海麟指出,菲方披?「仲裁」的法律外衣對中國進行政治挑釁,其根本目的在於借「仲裁結果」否定中國在南海的主權、主權權利及管轄權,其具體目標則是將其非法佔據的南海區域與其巴拉望省趨同化,不斷擴大南海爭端的區域和領域。
在南海問題白熱化之際,菲律賓的盟友美國又插入其中,不僅在輿論上,而且直接派出航母群進入該地區向中方施壓,將該地區有主權爭議的南海問題搞得更為複雜。中方對美菲上述行為保持高度警惕,而美國將中方對南海的控制能力日漸提高視為對其一貫以來的「航行自由」的一種威脅。而在中國看來這只是歷史的存在。
資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