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評論 > 正文

施君玉:英脫歐為俄帶來絕地反擊契機

時間:2016-06-30 03:15:40來源:大公網

  文|施君玉

  英脫歐成真,連日來,西方世界亂成一團,不時爆出激烈「口水仗」,應對這場突如其來的變局。反觀俄羅斯,卻表現出少有的冷靜,公投前少有表態,公投後緘默不語。但俄的冷靜絕非是「事不關己」,鎮定的背後或正醞釀重大戰略轉向,歐洲之亂給俄提供了絕地反擊的契機。

  俄對英脫歐究竟持何立場?在英公投前,這一問題就被屢屢提及,至今未有明確答案。作為歐洲事務的重要一方,俄對所有涉及自身安全和利益的重大事件都會及時清晰表明態度,從未含糊過。唯在英脫歐問題上,俄從上到下一直打「模糊牌」,不僅普京三緘其口,各級官員也鮮有談及。

  普京的沉默一度被解讀為俄支持英脫歐,連首相卡梅倫也沒耐得住性子,指「俄羅斯希望英國脫離歐盟」,因為「這有利於俄羅斯」。在此情況下,普京不得不作出回應,指卡梅倫的指摘「毫無根據」,稱這是「英國人民的選擇,俄不會干涉此問題」。俄從政府總理到克宮發言人等官員表態均秉持這一口,既不痛不癢,也無懈可擊。同時,普京也強調,「俄希望與更加強大的歐盟對話」,此言又可理解為俄希望保持歐盟穩定,反對英脫歐。

  實際上,俄採取了「靜觀其變」的兩手策略。短期看,英脫歐將帶來國際市場動盪,石油價格可能會進一步下跌,加大盧布貶值及俄金融市場波動的壓力,給俄歐經貿合作帶來新的不確定性,俄樂見歐洲「維持現狀」。但從長遠看,英脫歐對俄絕非壞事,總體而言,利大於弊,其所帶來的力量對比將向有利於俄的方向傾斜,為俄擺脫西方「圍困」創造機會。

  烏克蘭危機後,歐洲與美一道加入了對俄的制裁。但在制裁力度、範圍上,歐洲各大國間分歧嚴重。英追隨華府決策,在歐洲表現最為積極、強硬。但與俄經濟聯繫更為密切並對俄能源有依賴的德、法等國,並不願因烏克蘭問題與俄徹底撕破臉皮,對制裁持審慎立場,在具體措施上有相當大保留。烏克蘭既非歐盟成員,也非北約成員,歐洲無保護烏克蘭的法定義務。歐洲介入烏克蘭危機,說到底是出於與俄的地緣政治爭奪。英脫歐令歐洲失去了一個對俄「堅定的制裁者」,歐盟也將會把更多精力放在新歐洲的整合上,集中處理「疑歐派」勢力上升可能引發脫歐潮、難民危機、恐怖襲擊等等,歐洲未來命運充滿不確定性。

  普京向來是最講究抓機遇的。英脫歐從根本上改變了歐洲政治生態,俄加速戰略西向、填補安全真空將是大勢所趨。在歐洲地緣政治爭奪戰中,俄是當仁不讓的「當事人」,而絕非「第三方」和「旁觀者」。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