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韡
「一國兩制」是中國的一項國策。在這個機制下,香港有別於內地,實行的是資本主義社會制度。近來,有一些香港人稱「『一國兩制』名存實亡」,言者若非杞人憂天,應該就是別有用心了。
杞人憂天者只要把內地和香港兩地的政治現狀作一個詳細分析,就不難解開自己的心結,沒有必要在這個問題上庸人自擾。中央政府一再重申,堅持「一國兩制」不動搖,也希望「一國兩制」在香港實施不走樣、不變形。
保持生活習慣文化特徵
人的秉性是喜歡成功,而不是風險,也容易得隴望蜀。在香港回歸祖國已近十九年的今天,香港市民仍有一代人以上的時間,去適應環境或重新安排自己及其家庭的未來。但是,一旦2047年的問題被一些政治人物炒作起來後,不少普通市民卻還是會擔心,如果三十一年後香港不實行「一國兩制」,他們生活方式究竟又會發生多大的轉變。
由於香港有獨特的歷史背景,估計未來本地的社會文化和居民組成,仍將有別於內地的許多地方。而如果港人越想保留多一些本地社會的文化特徵,例如粵語文化、商業法乃至普通法的應用等等,的確就需要努力發展經濟。否則,別人就不會覺得香港的文化有什麼好,甚至連港人自己也會拋棄自身的文化,向其他文化學習。那麼,本地的文化特徵又如何能夠保持呢?
別有用心說「一國兩制」已亡的包括三種人:
一是反對派政客。在香港政治舞台上,反對派實際的主要職能是反對政府,而不僅僅是監督政府,反對政府是「一國兩制」機制和基本法所容許的。香港的反對派在未來選舉中可以贏得立法會議席,卻不可能成為執政黨,而它們反對政府所積累的政治資本,主要是為了贏取議席服務的。
香港市民整體是本地現行政治制度的受益人,多數市民是能意識到這一點的。否則,又怎會有2047年為「大限」一說呢?但由於人們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擔憂,反對派人士就可以利用市民的這一種心態來凝聚力量。既是為了在選舉中獲得更多的選票,也是為了在其他政治博弈中有更多的籌碼。
另一種人則是「一國兩制」中的「一國」反對者,說「一國兩制」失敗的潛台詞就是要復辟殖民主義。背祖忘宗的人在香港並不多,也有更多的市民不齒於此。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國時所犯下的罪行是罄竹難書的,當時卻還是有人去當漢奸。如果在抗戰勝利後,那時的中國政府不嚴懲漢奸,或許迄今仍會有一些人為日軍暴行塗脂抹粉。在香港回歸後,「一國兩制」「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的落實,情況與英國殖民統治時期則是完全不一樣的。但如此一來,那些殘渣餘孽當然就會想復辟的了。
鼓吹「港獨」言行難成氣候
最後一種人是出於意識形態為反對而反對,中央政府提倡「一國兩制」,他們就會反對「一國兩制」,或說「一國兩制」是假的,已經名存實亡等等。
而在香港市民當中,對香港前景期盼的會比較多,以上所說的那三種有目的炒作「一國兩制」名存實亡的人,卻組成了反對派及其主要的支持者。
在新一屆的立法會選舉前,假設香港各派政治勢力的支持比例大抵與回歸前相若。憑筆者的主觀猜想,支持建制派的選民人數現在應多於19年前;而與此同時,本地立法會功能組別的席位也在縮減中。
香港的「一國兩制」容許言論、資訊自由,也容許批評政府。當然,那應是以不對政權或主權有實質威脅為前提的。近年個別人士在本地製造一些「港獨」言行,難成氣候,中央和特區政府強烈駁斥與譴責。但如果對國家主權有實質威脅,處理手法又另當別論。但不管怎麼說,十九年來,「一國兩制」的實施是成功和行之有效的,也直接和正面地促進和影響我們的社會。
資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