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評論 > 正文

特朗普的艱難選擇\黎蝸藤

時間:2016-06-28 03:15:43來源:大公網

  日前,特朗普炒掉了在這次初選中大出風頭的選舉經理萊萬多夫斯基,引起廣泛關注。選舉期間「換馬」,儘管不是鮮有的事件,但多半意味?承認前一階段的不足。對於特朗普來說,這次變陣更是預示?選舉路線的根本性改變。

  萊萬多夫斯基本來是特朗普的愛將。他長於「另類的宣傳戰」,但對傳統的選戰,包括地區工作不熟悉,也缺乏和其他資深競選經理打交道的經驗,因而與共和黨的選舉機器格格不入。四月,克魯茲「偷代表」事件發生之後,特朗普深感地面選戰嚴重不利,且與共和黨建制派交流嚴重不暢,於是聘請資深競選經理馬納福特為「大會經理」。從那時開始,特朗普陣營就存在兩條競選路線的鬥爭。

  改走「馬納福特路線」

  鬥爭的焦點圍繞?特朗普在後階段(尤其是大選)的競選形象:是保持他一貫的「一觸就跳,口無遮攔的流氓大亨」形象?還是逐步向「總統」形象靠攏。在形象之爭背後,其實是特朗普繼續走「民粹主義路線」,還是減少民粹主義成分,逐步與共和黨建制派併軌之爭。特朗普本人希望走前一條路線,而萊萬多夫斯基就是其支持者。馬納福特則是後一條路線的主張者,特朗普的密友和早期轉向支持他的政客(如卡爾森)都主張後一條路線。

  從以往的選舉工程來看,大選中選民以黨派標籤作為選舉的首要考慮因素,這與初選分別很大。特朗普在初選中雖然把投票率拉高到史無前例,但相關研究顯示,投票者絕大部分都是以往在大選中投票給共和黨的人,或者年輕的「首投族」,共和黨的基本盤並沒有明顯擴大。可見,大選的格局和以往並沒有實際性的改變。且從初選來看,特朗普仍然存在「支持率天花板」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特朗普應該盡快走「馬納福特路線」,取得共和黨建制派的支持。

  然而,本屆選舉是非傳統的選舉,特朗普的異類路線在初選中取得空前成功,徹底顛覆了競選傳統、經驗和理論。因此也很難說在大選中,堅持異類路線的策略就一定不可行。特朗普對此顯然很有信心。他甚至宣稱,自己不需要共和黨建制派的支持也能贏。

  早在五月初,特朗普就已奠定共和黨初選的勝局,有機會提早進入「大選節奏」,並在希拉里和桑德斯之爭中漁人得利。可是,他似乎沉迷在「初選節奏」,難以自拔。競選策略依舊如故:到各地集會演說,在網上發推特和民主黨人對罵,靠?免費的新聞宣傳到處「露臉」。他既沒有積極籌款,也沒有努力促使共和黨助籌。希拉里手持4200萬現金進入六月,而特朗普手上只有150萬。希拉里僱用了700個專職員工和數量龐大的義工,而特朗普只有70名僱員,幾乎沒有義工。希拉里在同期推出多個針對特朗普的電視廣告和網絡視頻廣告,特朗普在這方面則完全空白。希拉里巴不得把資源都用在對大選有重要意義的搖擺州,而特朗普還在無關大局的深藍加州進行連場拉力,不但費錢,還遭到激烈地反對,引發更多爭議。

  特朗普對民主黨人的攻擊,大部分都帶有性別歧視和種族歧視意味。比如,他說「希拉里如果不是女人,就只能拿到5%的票」,又說她「管不住自己的老公,怎麼能管整個國家」,甚至說她是老公偷情的「製造者」,把矛頭引向克林頓。這種借攻擊家人來激怒對手,引其犯錯的策略,在1988年老布什的初選中取得良好效果。但這些話題多年來早被嚼爛了舌根,何況克林頓夫婦都是政壇老手,又怎會輕易上當?特朗普還攻擊有可能成為副總統候選人的麻省民主黨參議員沃倫有印第安血統。這些攻擊不僅難以削弱對手,反而印證了民主黨對他的指控:性別主義者和種族主義者。

  民主黨的進攻策略,就是針對特朗普的「大嘴」特質,不斷發起攻擊以誘其犯錯,再指摘他情緒易怒,不適合做總統。沃倫就攻擊特朗普是個「一點就?」的騙子(thin-skinned fraud)。

  「一點就?」的騙子

  進入五月以來,特朗普的負面新聞接踵而來。先是《紐約時報》訪問了和特朗普有交集的22位女性,暴露他私下如何不尊重女性。再有媒體揭露他多次故意拖欠工人的工程款,證明他要麼是一個貪得無厭的資本家,要麼就是一個沒有判斷力的決策者。又有傳媒深挖亞特蘭大賭場的破產事件,暗示特朗普故意讓賭場破產以從中賺取幾百萬。還有媒體指控他在佛羅里達的「特朗普大學案」中給州律政司捐款,接?律政處就取消訴訟。這些「舊料新炒」,發掘出以往沒有暴露過的細節,而民主黨選舉機器則製作相應的選戰廣告,大大加強和散播負面效應。在輪番攻擊之下,特朗普不厭其煩,在反擊中「大嘴」變本加厲,種族攻擊「特朗普大學案」法官,引發災難性後果。

  於是,經過最近兩個月左右的選戰實踐,特朗普對自己特立獨行的競選路線的自信,開始動搖。在法官事件和奧蘭多槍案之後,共和黨建制派已經對特朗普極為不滿。民主黨選戰結束之後,他在和希拉里的對陣中,支持度不斷下滑。現在看來,特朗普已經認識到,單純依靠初選的那套策略是行不通的。於是他不得不「揮淚斬馬謖」,讓萊萬多夫斯基當了替罪羊。6月22日,特朗普在臉譜上發表了《我為什麼參選》的文章,絕口不提在美墨邊境建牆,絕口不提禁止穆斯林入境,而是幾乎把重點全部放在希拉里是「腐敗的建制派」上,很多段落彷彿全盤搬用了桑德斯的劇本。而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他居然在文章中加上長長的註釋。這一切都顯示特朗普開始改變競選路線。

  幾天前,英國脫歐公投出人意料地以脫歐派勝出結束,成為歐洲反建制、反全球化陣營的重大成果。在大西洋對岸孤立主義和民粹主義氛圍的烘托下,克朗普陣營彷彿順應天時般歡欣鼓舞。特朗普藉此契機,疾呼美國人也像英國人那樣「奪回我們的國家」。這個口號既可指向移民政策,又可詮釋為美國人民要從腐敗的建制派手中奪回對國家的主宰權。特朗普進行競選路線調整和改變,目的不僅僅是要在短期內令選情走出低谷,更重要的是要盡快令自己的陣營與共和黨建制派併軌,合力在這幾十年難遇的時機戰勝民主黨。因此,他的選舉團隊能否建立起高效強力的糾錯和糾偏機制,就將成為成敗的關鍵。

歷史學者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