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評論 > 正文

以是否促進發展為政治分界線

時間:2016-06-15 03:15:35來源:大公網

  香港政治在現階段不應再用建制與反對派來分類。這樣的政治二分法不利擴大支持香港進一步發展的力量,也容易變成凡政府的主張都贊成,失去監督的作用。

  我們或可採用另一種兩分法,以促進香港社會經濟進步發展作為分界線。不過,發展不等於籠統的經濟增長、投資、消費與貿易。而應有三個主要內容:

  一是持續性,包括傳統的環保,更重要的生態平衡和文化保育。?眼點是整體社會的長期發展,不是竭澤而漁。

  二是包容性,即社會大多數可以共議共享。既不是政府與社會精英對基層和弱勢的照顧與施捨,也不能是政府維護精英利益,只把社會資源的一點?分給大多數。社會大多數需參與決策,決策要反映他們的需求與意見,資源要向大多數傾斜。理由是社會公平會減低衝突與矛盾的內耗。在安定的環境與條件下,社會大多數便可發揮才智,推動社會改善和進步,包括克服既得利益對社會發展的抗拒和抵制。這樣也可保全社會的多元性,只有多元性才可產生創新和發展。

  三是精打細算,追求成本效益。講成果的效率與效益。不沉溺於空泛無根據的爭執,按現時的專業標準和經驗實踐,從機會成本、比較效益來檢討政策措施。也不僵化地拘泥於官僚主義和教條主義,同時容許創新來提升效率效益的標準。

  三大內容或許會有衝突,需要理性平衡。但只要問題說透,三大原則衝突處全面鋪開讓社會大眾和專家評議。便容易找出相對的共識,將之落實。現時港政府政策難以落實,事實上不涉及上述三大內容的具體爭議,反對者以毫無根據的政治化理由粗暴否定政府政策,甚至為反對而反對。這樣的態度已變成了以破壞發展為目的,全無發展的考慮。

  以上述發展觀為分界,「泛民」和激進政治組織許多行為都可清楚地列為反發展的破壞。這已不是意識形態或政治主張的差別,而是把政治作為破壞發展的藉口。用發展作分野,是以政策的具體內容來定支持與否,而不是僵化的政治派別主義,以親疏來決定在政黨和政治合作方面便可產生出許多空間。對一些傳統建制派政黨也產生出壓力,要求它們不是凡是政府的政策都支持,而要從政策是否符合香港發展來考慮。他們便要動腦筋,做調研,認真地了解政策內容。

  以發展作標準,同時可擺脫民粹主義傾向。政府的政策用發展的標準來衡量,社會民意對政策的反應或主張,不應單從民意聲勢多大,或民意調查結果的多數與否來評定政策的合理性。民意容易變化,也未必合理。近年香港政治一個弊病是由民意牽制政黨政客乃至政府,民意卻受到媒體影響,也傾向於標新立異,或訴於自私自利的個人短期動機。以發展反過來檢查民意。一是排除不合理傾向,二是要求民意亦講道理,受道理證據的檢視,減少香港政治民粹主義的影響。   香港理工大學中國商業中心主任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