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內告士打道往堅拿道西天橋車輛左右爭切線,形成交通樽頸。
香港交通擠塞問題長期未解決,港島區更是塞車重災區,當中有多線交匯的銅鑼灣內告士打道近世貿中心一段,長期處於塞車狀態。《大公報》記者實地了解,發現上址多條前往不同目的地的行車線,加上慢線設有多個巴士站,造成嚴重「樽頸」位,約200米路程可能要花逾半小時。此外,堅拿道西天橋亦有類似的「樽頸」位,造成塞車連鎖效應。
短期而言,香港汽車會建議政府可考慮在繁忙時段,規定堅拿道西天橋的車輛不准轉落禮頓道與跑馬地出口,以紓緩擠塞情況。
大公報記者 黃浩輝(文) 突發組(圖)
《大公報》日前報道中環及灣仔繞道導致塞車的「死亡交叉位」後引發不少司機共鳴,認為運輸署優化劃線只是治標不治本,不能解決早晚高峰期的塞車問題。《大公報》再接獲讀者投訴,指銅鑼灣世貿中心對開的內告士打道多年來交通擠塞問題未解決,由百德新街往堅拿道西天橋這短短約200米距離,嚴重時需花逾30分鐘;除了凌晨時分,無論繁忙或非繁忙時間均交通擠塞。
《大公報》記者連日駕車實地了解,由內告士打道上堅拿道西天橋再前往香港仔隧道,其間有多輛巴士埋站上落客後,有的巴士需要切兩條右線入九龍方向,有的更要切三條線出告士打道。除了巴士切線外,其他車輛亦會在東區走廊落斜後選擇在九龍方向切左線入跑馬地,亦有車輛在九龍方向切兩條線入銅鑼灣,在左、右切線情況下,「樽頸」位嚴重塞車。
堅拿道西天橋車輛倒灌
記者好不容易才駕車上堅拿道西天橋,在上斜期間又出現緩慢行車。原來進入堅拿道西天橋時,左邊有一個落橋前往禮頓道路口,而落斜位置有交通燈,令車輛經常出現倒灌「塞番轉頭」。
駕駛逾20年任職運輸的姓何司機接受《大公報》訪問時,慨嘆自己是內告士打道塞車的受害者,因他每天都要多次送貨往返銅鑼灣和香港仔,「呢條內告士打道往堅拿道西天橋是必經之路,真係由朝塞到晚,繁忙時間可以塞半小時以上。」
何續說,未上堅拿道西天橋的內告士打道,有往九龍方向的車切左線想轉入銅鑼灣方向;至於慢線的巴士又想切線入九龍方向或上堅拿道西天橋,車輛縱橫交錯出現第一個「樽頸」位。至於導致第二個「樽頸」位,就是駕駛者上了堅拿道西往香港仔隧道前有兩個出口,分別往禮頓道及跑馬地,那裏常出現車輛爭路,「塞車都塞到麻木晒」,每次往銅鑼灣都會預早一點,否則一定失預算。」
倡上橋只能往香港仔隧道
對於銅鑼灣世貿中心對出交通經常出現擠塞情況,運輸署回覆《大公報》查詢時表示,由於地理環境因素,前往銅鑼灣、跑馬地及香港仔的西行車輛都需要經過內告士打道;內告士打道近世貿中心對出一段路段設有多個巴士站,部分巴士上落客後需要切線前往相關目的地,令上址較易出現擠塞。運輸署會繼續留意上址的交通情況,並透過發放實時交通資訊,讓駕駛人士掌握交通情況,以選擇合適駕駛路線或交通工具。
香港汽車學會會長李耀培接受《大公報》訪問時表示,內告士打道與堅拿道西天橋一帶塞車問題嚴重,包括往紅磡海底隧道天橋的車輛,經常會出現車龍,這會影響其他行車線。事實上這段路已是多年前的設計,現今車輛這麼多,很多時會出現倒灌情況。
他建議政府可以在繁忙時間,規定車輛由告士打道上堅拿道西天橋時,不准轉落禮頓道與跑馬地出口,只能前往香港仔隧道,這樣可以令車輛轉左入波斯富街直出再去跑馬地,而不上堅拿道西天橋,減少擠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