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國際義士冒死 運日寇罪證影像出南京

時間:2025-08-18 05:02:26來源:大公报

  圖:1938年5月16日,美國《生活》雜誌刊發了從馬吉影像中翻拍的10幅南京大屠殺照片。

  正在熱映的《南京照相館》電影中,阿昌冒死送出日軍暴行底片,展現了普通人在至暗時刻守護真相的壯舉。

  在真實歷史中,南京大屠殺期間,美國牧師約翰.馬吉用16毫米攝像機秘密拍攝了日軍暴行,時任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總幹事的美國傳教士喬治.費奇,冒死將馬吉的8卷16毫米電影膠卷底片秘密送出南京,在上海與英國記者田伯烈一道剪輯後製成4份拷貝,在美國、英國等多國展示,以直觀的畫面場景向全世界公開揭露了南京大屠殺悲慘真相。\大公報記者 陳旻

  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佔領南京後展開大屠殺,30萬同胞被日軍用各種慘無人道的手段殘暴殺戮。危難之際,冒着生命危險留守南京的24位國際友人設立了安全區和難民營,盡力保護、拯救了20多萬人的生命。

  1912年,牧師約翰.馬吉(John Magee)被美國聖公會派往中國傳教。南京大屠殺期間,他擔任國際紅十字會南京分會主席和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委員,並在安全區建立急救醫院,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險,用16毫米攝影機記錄下日軍泯滅人性的種種罪行,為南京大屠殺留下了彌足珍貴的影像證據。

  費奇屢在日軍封鎖下冒險運糧

  在紐約紀念南京大屠殺受難同胞聯合會的推進下,2002年10月2日,約翰.馬吉的兒子大衛.馬吉將父親當年使用的攝像機和拍攝的4盤膠片捐贈給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2015年,這台貝爾牌16毫米攝像機和影像資料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記憶名錄》。

  喬治.費奇(George Fitch)1883年出生於江蘇蘇州,1909年自紐約協和神學院畢業後回到中國,擔任上海基督教青年會傳教士,1936年舉家遷往南京,1937年12月被推舉為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總幹事。

  作為總幹事,他最重要、最棘手的工作就是解決安全區內20多萬難民的吃飯和住宿問題,為此他常常寢食難安、徹夜難眠。他屢次在日軍嚴密封鎖下,冒着危險運輸糧食。與此同時,他還搜集、整理和記錄日軍的暴行。他認為,作為一個親歷者,有責任記錄真相,更有責任將真相公諸於眾。由於費奇負責安全區食品、藥品籌集,曾多次往返於南京、上海之間。

  田伯烈參與剪輯 製成11分鐘影像

  其間,費奇於1938年1月冒着生命危險,將約翰.馬吉拍攝的膠片成功送出南京。費奇抵達上海後,同田伯烈一道編輯影像畫面,插入案例簡介字幕,在柯達公司首次製成4套拷貝。這個版本的馬吉影像時長11分鐘。

  英國記者田伯烈(Harold John Timperley)1898年生於澳洲,1918年來華,先後擔任過路透社、美聯社和《曼徹斯特導報》駐華記者,常駐北京。1936年5月,《曼徹斯特導報》派他來中國觀察戰局,駐上海。

  歷史學者認為,田伯烈是世界上第一個向外界全面、系統、公開地揭露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暴行的西方人。田伯烈1938年編寫出版的《外人目睹中之日軍暴行》(What War Means: The Japanese Terror in China)一書,除中英文版外,該書還發行了法文、丹麥文、日文等版本,在世界範圍內造成很大的影響,對南京大屠殺真相的傳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938年5月16日,美國《生活》雜誌刊發了從馬吉影像中翻拍的10幅照片,還原了南京大屠殺的血腥場景。數百萬美國人因此得知了影片的存在。出於人身安全考慮,該雜誌上沒有提及攝影者約翰.馬吉的名字。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