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一九三九年春節,胡政之(二排左四)、張季鸞(二排左五)與香港《大公報》報社同事合影。
【大公報訊】記者龔學鳴報道:徐鑄成,這位中國著名記者與新聞評論家,曾任《大公報》記者、桂林和上海版總編輯,是中國現代報業史上的重要見證者。他的《徐鑄成日記》裏,記載了一段日佔初期驚心動魄的虎口脫險經歷。
資金糧米利誘 不為所動
香港淪陷後的一天上午,兩名日本兵和一名臂纏紅布的廣東人闖進《大公報》宿舍,指名要找金(誠夫)經理與負責編務的編輯主任徐鑄成。兩人被帶上一輛「插着『日軍××師團報導部』旗」的汽車,押到了德輔道的一幢大樓,見到身着軍裝、佩中佐級肩章的「多田部長」。多田不用翻譯,中國話講得相當好。他直言《大公報》雖是抗日報紙,但日軍可以「不咎既往」,只要合作復刊,資金、紙張、糧米都會供應。原因很簡單,別的報紙「沒有力量」,而《大公報》在國際上有影響。
然而,自盧溝橋事變以來,日軍侵華步步進逼,《大公報》同仁不願受日軍壓制,仰人鼻息,早已立誓決不在日寇鐵蹄下辦報一天。先後六次遷館,雖顛沛流離,卻始終昂然不屈。
面對多田的拉攏,兩人以紙張燒毀、銀行停業為由推辭,多田執意要兩人主持,還催促提供預算與人員名單。兩人故意稱需要原班編輯部才能保證質量,又說許多同事已失聯,藉此拖延。
離開時,翻譯特意指着對面房子冷冷暗示「已被監視」。翌日,多田再次詢問是否「想通」,兩人依舊以尋人困難為由周旋,還交出一份早知無法找到人的名單。
終於在天剛亮時,徐鑄成換上舊唐裝,從宿舍後門溜走,混入碼頭,擠進船艙,成功虎口脫險,奔赴廣西繼續出版桂林版《大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