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在天津最繁華的金街(和平路)四面鐘旁,一幢二層磚混的日式洋樓靜靜佇立,門口有兩塊漢白玉牌匾,一塊寫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另一塊則是「《大公報》舊址簡介」。這裏是承載着厚重歷史的天津《大公報》舊址。
回溯歷史,一九○二年(光緒二十八年)六月十七日,滿洲正紅旗人英斂之在天津法租界狄總領事路(現哈爾濱道四十二號)創辦了《大公報》,以「開風氣,牖民智,挹彼歐西學術,啟我同胞聰明」為辦報宗旨。一九○六年,因發展需要,英斂之租用「東京建物株式會社」的地皮,自建二層洋樓,報社便搬到了日租界旭街與松島街交口處(現和平路與哈密道交口處,四面鐘對面,門牌為和平路一百六十九號),這裏成為了《大公報》的第二處館址,也就是如今的《大公報》舊址。
在這幢小樓裏,《大公報》度過了最輝煌的年代,無數震撼世界的名作在此誕生。一九一九年巴黎和會期間,去往法國採訪的唯一一個中國記者是《大公報》的胡政之;二次大戰期間唯一留守歐洲戰場的中國記者,是《大公報》的蕭乾;一九三二年,《大公報》第一個派記者前往蘇聯,報道十月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成果;同年,《大公報》還對「中國奧運第一人」劉長春參加洛杉磯奧運會進行了全程報道。
一九五六年《大公報》遷至北京後,天津舊址曾面臨挑戰。在天津市大規模的城市改造和海河開發中,舊址一度岌岌可危。天津市政協委員及有識之士多次現場考察,以提案形式呼籲保留。二○○○年天津市和平區和平路改造時對舊址進行了徹底整修。二○一三年一月,大公報社舊址被天津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