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怎樣造就中國版馬斯克?/馬浩亮

時間:2018-03-11 03:16:01來源:大公網

  汽車專家出身的科技部長萬鋼,10日在兩會記者會上除了大篇幅談到科技創新之外,還介紹了與特斯拉CEO馬斯克加強電動汽車合作的情況。這兩個問題很巧合地聚焦到了公眾近期談論的一個熱點問題。馬斯克旗下的Space X上個月成功發射了全世界運載能力最強的超級火箭「重型獵鷹」,並且將一輛特斯拉跑車送上太空,從太空到地面大放異彩。進而引發的思考是,中國什麼時候能出一個「馬斯克」?

  馬斯克集技術天才與商業天才於一身,既站在科技創新的前沿,又能轉化成商業優勢,創造並引領新的消費潮流。但除了其自身的優勢,其成功也離不開背後的環境因素。無論是馬斯克還是喬布斯,其成功離不開自由靈活的科研機制以及創新精神、創業啟蒙、使命意識的養成。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在着名的「錢學森之問」中,錢老給出的答案是:「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傑出人才。這是很大的問題。」這需要從正反兩方面着手,既要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環境,更要下決心解決科研教育官本位、學術腐敗、論文數量導向、僵化評價體系等長期存在的痼疾。馬斯克很難按照模式來培養,卻可以通過營造環境去造就。

  無論在哪個國家,航天都是事關經濟與國家安全的戰略性行業,馬斯克卻能夠在此領域開闢新的商業陣地。中國儘管這幾年軍民融合有了很大進步,但民企進軍壟斷行業尤其是軍工領域的各種「玻璃門」、「彈簧門」仍不在少數。並且內地頂尖科學家大部分在公立的科技教育機構,參與商業轉化運作的障礙和阻力更多。市場上大量資金無興趣參與高新技術投資,反而更熱衷於急功近利的商業投機和短期炒作。隨着軍民融合列為最高領導人牽頭的國家戰略,期待這一情況能夠改觀。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