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記者趙凱瑩報道:綠化元素成建築趨勢,但要同時兼顧保育、綠化,操作上有不少困難。房屋署柴灣華廈邨由柴灣工廠大廈改建成公屋,建築師稱,項目須保留七成原有結構,但須同時提供至少兩成綠化面積,在有限的地盤面積下,終利用天台空間進行綠化。
華廈邨今年獲香港建築師學會兩岸四地建築設計大獎銀獎。
負責該項目的房屋署建築師陳穎芯(圖右)表示,柴灣工廈是二級歷史建築,改建時要兼顧保育、綠化環境,花費的心思較興建一幢公屋多。房署勘察後,決定保留七成原有結構,但項目有約58年樓齡,每修葺一個部分都擔心影響樓宇結構,故清拆時需用輕型工具,如使用遙控機械人拆樓梯、採用「迷你樁」打樁方式重建中座樓宇,減低影響建築物。
根據政府工務要求,佔地二萬平方米以下的建築物,須設兩成綠化面積。她稱該項目本身改建空間有限,難以達標,經研究後認為只能利用天台空間,終在南北翼天台增設綠化面積,目前全個項目綠化率達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