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國門下,「鋼鐵駝隊」馳騁不息,為亞歐大陸發展注入新動力,譜寫中國對外開放新篇章。/大公報實習記者張小丫攝
國門,是一個國家的門戶,是國家領土主權的象徵。矗立在中蒙邊境的二連浩特國門,被譽為「中國的北大門」。自1955年第一代國門在荒灘戈壁中建立至今,從曾經的古驛站到如今國家開放的前沿,從單一線路的綠皮火車到覆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中歐班列,三代國門接力見證了中國的開放與繁榮。特別是進入新時代,國門下,「鋼鐵駝隊」馳騁不息,構成一條「送進來」「運出去」的物流大通道,不僅為亞歐大陸發展注入新動力,更譜寫絲綢之路新傳奇。
8月17日,「2025年范長江行動香港傳媒學子內蒙古行」的蒙港學子走進內蒙古自治區二連浩特市,透過「國門」看70年邊貿繁榮變遷,聽國門之上中外交流互鑒的故事。\大公報實習記者劉宸、葉家維、李卓妍、張小丫、馬盈慧、鄭智夫
二連浩特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正北部,北與蒙古國口岸城市扎門烏德隔界相望,兩市相距4.5公里,是距首都北京最近的邊境陸路口岸。20世紀30年代,這裏曾是中國共產黨開闢的紅色秘密通道,烏蘭夫、王若飛等革命先驅的足跡深深刻在這片土地上。1956年,中蘇國際聯運通車典禮在此舉行,標誌二連浩特作為國際口岸的正式啟動。2024年3月,中蒙兩國在此設立跨國經濟合作區,重點發展跨境電商與冷鏈物流。
「二連浩特國門景區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其核心景觀第三代國門為『北』字形結構,建成於2007年,高21米、長71.4米、寬13米。」據景區工作人員介紹,第三代國門長71.4米象徵着二連浩特至蒙古國烏蘭巴托的714公里距離,高21米寓意21世紀,而13米的寬度則代表我國首批13個沿邊開放口岸。當日晴空萬里,國門頂端鑲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和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四塊界碑分別矗立在兩條鐵道的兩側,莊嚴肅穆。
經二連浩特中歐班列破2萬列
二連浩特第三代國門頂部設有觀景平台,可以看到蒙古國扎門烏德市,正當蒙港學子舉目遠眺之時,一列中歐班列拖着長長的身軀從蒙古國方向緩緩駛來。多位香港學子連連驚呼,「哇,這就是中歐班列啊,『鋼鐵駝隊』果然名不虛傳。」
中歐班列是由中國鐵路總公司組織,按照固定車次、線路、班期和全程運行時刻開行,運行於中國與歐洲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間的集裝箱等鐵路國際聯運列車。二連浩特鐵路口岸地處中蒙俄經濟走廊核心,是中歐班列「中通道」唯一進出境鐵路口岸,鐵路貫穿俄羅斯的首都莫斯科、蒙古國烏蘭巴托以及中國首都北京。自2013年通行首趟中歐班列以來,該口岸已累計通行中歐班列突破2萬列,運量規模穩步增長。
「經二連浩特北上的中歐班列,其運輸成本較海運節省30%,時間縮短一半。以鄭州至德國漢堡的班列為例,每箱肥皂的陸運成本僅約5000元人民幣。」工作人員告訴同學們,由於中蒙俄鐵路標準軌有差異,中國標準軌為1435毫米,俄蒙寬軌則為1520毫米,因而國際列車運行到此需要更換轉向架,就像是給火車「換鞋」。二連浩特國際換輪庫作為全國唯一客車換軌點,無論是蒙古國進口的煤炭、銅礦,還是我國出口的日用品、機電設備,都會在此高效流轉,再發往最終目的地。
「智慧口岸」實現「秒級」通關
據二連浩特海關數據,今年上半年經該口岸的跨境電商包裹超200萬件,蒙古國網購的服裝、玩具超60%由此入境。而截至9月8日,二連浩特鐵路口岸今年累計接運中歐班列2646列,運送貨物348.76萬噸,分別同比增長9.5%、15.4%。二連浩特「智慧口岸」建設,亦在中歐班列運行中發揮了巨大作用。通過「單一窗口」系統,貨物通關時間從原來的8小時壓縮至3小時,應用5G技術的智能卡口實現車輛「秒級」通關。目前二連浩特正在建設「數字孿生口岸」,未來將實現全流程可視化監管。
讓港生思考大灣區與世界聯動
「二連浩特被稱為『火車拉來的城市』,換軌時車廂被千斤頂頂起的瞬間,我看到了國家的開放、包容與自信。」觀看完紀錄片《鋼鐵絲路》,香港學子鍾雨莙表示,曾經萬里茶道上的小小驛站,如今已成為航空、鐵路、公路全覆蓋的重要口岸。從駝鈴馬嘶到汽笛長鳴,中國與世界的聯繫與交融,在這座邊境小城不斷上演。作為香港青年,通過今天的走訪,都應好好思考如何在大灣區與「一帶一路」的聯動中尋找更多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