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烏尼孟和家庭三代用心守護北疆安寧。/大公報實習記者張小丫攝
在二連浩特72.3公里長的邊境線上,無論颳風下雨還是烈日當頭,人們總會看到一個身板稍顯單薄,卻無比敏捷的護邊員,他就是草原優秀牧民烏尼孟和。從上世紀50年代的姥爺開始,到母親達日瑪,如今再到烏尼孟和,這個普通的草原家庭將愛國精神刻進骨子裏。一家三代,用70多年的時光用心用情守護這片草原,守望着北疆邊境線上的安寧。
時光回溯至1955年,二連浩特第一代國門拔地而起。烏尼孟和的外公烏力吉蘇榮,這位曾參加過遼瀋、平津戰役,為新中國解放偉業做出突出貢獻的驍勇善戰的騎兵戰士,脫下戰甲轉身成為了一名邊境聯防員。他騎着馬日復一日地巡邏邊境,馬蹄印是他刻在這片土地上的守護誓言。
「一往無前、永不放棄」
1984年9月21日,二連浩特第二代國門正式建成並投入使用。此時守邊的責任也傳到了母親達日瑪手中。達日瑪是「三千孤兒入內蒙」的一員。1960年,未滿周歲的達日瑪來到這片草原,兩年後成為烏力吉蘇榮的女兒。打小受父親的軍人影響,年僅13歲的達日瑪成為一名民兵,練習騎馬、馬上射擊、馬上劈刺,後來更是成了呼格吉樂圖雅嘎查婦聯主任。在她的帶領下,嘎查牧民婦女們充分發揮「半邊天」作用,為邊境穩定大局貢獻出巾幗力量。
「媽媽經常教導我們無論碰到任何困難都要一往無前、永不放棄,讓我們接力好戍邊職責。」2007年,當二連浩特第三代國門建成後,此時26歲的烏尼孟和已是一位有7年巡邊經歷的老護邊員。20多年來,他累計參加駐地軍警民聯合防控巡查80餘次,累計巡邊2100餘公里,盡自己最大努力守護草原邊境。2023年,錫林郭勒邊境管理支隊創新成立護邊驛站,烏尼孟和第一時間報名加入,他被評為全盟首批5A級護邊驛站負責人之一。
在祖國北疆八千里邊防線上,和烏尼孟和一樣的護邊員有三千多人。他們是內蒙古草原的「活地圖」,是邊防線上的忠誠「守望者」,用責任和擔當築牢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
大公報實習記者葉家維、李卓妍、張小丫、劉宸、馬盈慧、鄭智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