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巴駛近二連浩特國門景區,那座矗立在中蒙邊境的宏偉建築映入眼簾,車內突然特別安靜。作為一名來自內蒙古的學子,站在國門廣場上,看着香港學子們舉着相機對準815號界碑時,忽然讀懂「雙向奔赴」四個字的分量。作為土生土長的內蒙古學子,我帶着熟悉的故土記憶而來,他們揣着對北疆的好奇探尋而至,這座矗立在中蒙邊境的建築,成了我們共同讀懂家國的坐標。
「原來這就是課本裏的『歐亞大陸橋』起點!」香港學子周維亞指着中歐班列軌道驚嘆。當講解員說到從這裏出發的列車能把內蒙古的乳製品一路送往德國,來自香港的鍾雨莙忽然笑言:「我們在歐洲超市看到的奶粉,說不定就從這條鐵路來的。」
展廳裏的老照片前,香港同學們指着1992年的影像問個不停,那些關於邊境貿易、跨境鐵路的故事,讓他們感慨「原來北疆離世界這麼近」。而當他們說起香港作為國際樞紐港的故事時,我也第一次從另一個角度理解了「開放」二字的多元意義。
離開時,午後的陽光斜斜掠過門楣,為國徽鍍上一層柔和的光暈。香港同學們的鏡頭裏,國門與遠處的草原連成一片。我忽然懂得,這場行走不只是風景的遇見,更是讓香江的潮聲與草原的風,在同一片土地上共鳴。
大公報實習記者梁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