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黃華華代表廣東省粵港澳合作促進會向張建宗(右)頒發榮譽顧問聘書
【大公報訊】記者黃寶儀中山報道: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張曉強昨日在2017粵港澳合作論壇上透露,粵港澳大灣區未來有望形成「一環兩扇、兩屏六軸」的空間布局,以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大城市為「四極」,共同六項合作重點,攜手打造全球最具發展空間的大灣區都市共同體。
張曉強以《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研究》為題發表主旨演講,指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已經初步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城市群,且與其他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具有香港發揮「超級聯繫人」作用,內地支持港澳產業落地,拓展港澳發展空間,雙方可以實現互補發展;制度創新共同發展;集聚高端資源,可先行先試;三地語言相通,文化相近,內部具有天然認同感等優勢。同時,粵港澳大灣區還擁有優質生活圈初具規模;交通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區域發展格局初步形成,外來人口紅利全國前列的基礎優勢。
須克服七問題
但是,張曉強認為,粵港澳三地不能忽視三個相互獨立的關稅區制約了要素自由流動、整合程度地缺乏整體協同、東西兩岸區域發展不協調、創新發展面臨障礙、交通樞紐功能不強、資源約束趨緊且生態化境壓力嚴峻、CEPA落地存在障礙七大問題。他指出,粵港澳大灣區需要圍繞「以互助促互利、以共建促共贏,注重優勢互補、避免重複建設」的發展理念,利用好「一環兩扇、兩屏六軸」的空間布局,實現2020年國際一流灣區基本形成,世界級城市群框架基本確立,到2030年大灣區城市群經濟實力顯著躍升,建成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全球先進年製造業基地、世界級知名城市群的目標。
據了解,「一環」即灣區環狀一圈,「兩扇」就是珠江東西兩岸。「兩屏」是指北邊的粵東、粵西、粵北以生態建設為主的屏障;以及沿海、海島生態保護帶的藍色屏障;「六軸」是以高鐵經濟帶為依託,以交通基礎設施為骨架的六個重要發展軸。其中,廣深港澳作為大灣區建設「一環」中的「四極」,重點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進一步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構建協同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共建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培育國際合作新優勢的六項合作,攜手打造全球最具發展空間的大灣區都市共同體,形成最具增長潛力的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三地緊密合作錯位發展
廣東省副省長袁寶成在致辭中表示,目前,國家層面正牽頭研究編製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廣東將廣泛諮詢和聽取粵港澳各方面意見建議,不斷凝聚共識和深化政策研究,重點爭取在暢通要素便捷流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打造全球創新發展高地、共建金融核心圈、共建優質生活圈等方面有新突破。
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在論壇上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香港提供了參與國家發展和地區合作的重大機遇。粵港澳三地情同兄弟,通過三地緊密合作,錯位發展,併船出海,共同拓展國際市場,將大灣區與國際社會聯繫起來,一定可以達到「兄弟同心,其利斷金」,實現互利互惠的目標。
本次論壇以「面向全球、攜手共建、務實合作、共贏發展」為主題,粵港澳三地政府官員,香港中聯辦、澳門中聯辦,以及珠三角九市相關負責人,港澳主要商協會、社團、工商界代表,粵港澳三地企業家及專家學者共400多人參加。會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華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黃華華代表廣東省粵港澳合作促進會向張建宗頒發了榮譽顧問聘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