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吳文傑表示,因為長洲地理位置特殊,使其成為「海上西線」大營救的重要節點。
「香港回歸之前,沒人敢說自己參加過抗日。」長洲鄉事委員會主席吳文傑這樣說道。身為抗日家族後人,他回憶起父親因身份暴露而飽受英國殖民政府滋擾,甚至被剝奪入讀官校的資格。「每天早上四點鐘我就要起身去送麵包和鮮奶,每月100元工資,70元用來繳市區私校的學費,30元用於生活。」在艱苦歲月中成長,吳文傑的故事也道出了長洲這座小島的另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文化名人大營救。
港島西南,長洲島靜靜地佇立於海上。長洲最為人稱道的,不僅是島民的堅韌,更是在抗日戰爭烽火之中,這裏曾經是文化名人大營救的關鍵中轉站。早於上世紀30年代,中共便在長洲建立黨支部。抗戰期間,第二任書記陳亮明帶領島上地下組織,參與秘密大營救行動,協助夏衍、司徒慧敏、蔡楚生夫婦等一批著名文化人士,從香港經海路撤離,輾轉安全抵達大後方。
只靠風帆和手划小船逃走
長洲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海上西線」大營救的重要節點。這條秘密線路從香港島出發,經長洲過澳門,並在台山登錄,最終進入肇慶、梧州等地,再向北延伸至桂林、重慶。1942年1月,李少石、廖夢醒夫婦(抗戰期間曾分別擔任周恩來和宋慶齡的秘書)被秘密護送至長洲,因日軍拆走船隻發動機,只能靠風帆等待時機,一度被安置於岸邊香廠,潛伏二十多天。柳亞子、何香凝(廖承志之母)則從長洲教堂出發,歷經七天海上漂流,糧盡水絕,最終安全抵達海豐的汕尾港。何香凝後來以詩記險境:「萬里飄零意志堅,怕為俘虜辱當年。河山不復甯頭斷,逆水行舟勇向前。」
「你看看窗外,就是這裏,沿着山頭,那時候只能靠風帆和手划的小船,該有多危險!」吳文傑拉開窗簾,指向風平浪靜的大海,水天相接,海浪在正午的陽光下跳躍,閃閃發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