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林鄭月娥自1980年加入政府至今36年
昨日正式宣布參選下一屆行政長官選舉的林鄭月娥,自1980年加入政府至今36年。她從政務主任做到政務司司長,工作幾乎涉及所有政策局,她素來作風「硬淨」,敢於處理棘手及爭議問題,其堅決果斷的處事手法贏得了「好打得」的稱號。林鄭月娥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基層出身,從小立志服務社會,為基層「打抱不平」,多年來林鄭月娥心繫社福界,主動關懷基層、弱小。任職政務司司長期間,林鄭月娥兼任扶貧委員會主席,任內推動了多項扶貧、安老政策,不少舉措已見成效。外界普遍認為,林鄭月娥具有較強的管治能力及駕馭複雜局勢的能力。/大公報記者 龔學鳴 吳維思
經驗豐富 涉所有政策局
林鄭月娥自1980年加入政府至今已逾36年。她從政務主任做到政務司司長,工作幾乎涉及所有政策局,擁有全面的政府經驗。她初年先後在多個決策局和部門服務,處理過醫療衛生、地方行政和保安政策事宜,並曾負責選舉事務和證券巿場的工作;90年代調任財政科(後改稱庫務局),擔任首席助理庫務司,後晉升為副庫務司。九七回歸後,她先後出任過庫務局副局長、社會福利署署長、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常任秘書長、香港駐倫敦經濟貿易辦事處處長、民政事務局常任秘書長、發展局局長,最後官至政務司司長,涉及範疇囊括政府運作的方方面面,其間自然也少不了處理各種「疑難雜症」。
外冷內熱 肩負扶助弱勢
林鄭月娥被外界形容「好打得」、「硬淨」,而她則形容自己是「外冷內熱」。從香港大學社會學系畢業,曾任社會福利署署長。2003年「沙士」期間,時任社會福利署署長的林鄭月娥與時任教育統籌局常任秘書長羅范椒芬及衛生署署長陳馮富珍籌劃成立「護幼教育基金」,協助受「沙士」影響家庭的小童,並一直有與受助人聯絡及接觸。林鄭月娥形容,她痛恨這場「沙士」疫症拆散了孩子的家庭,奪去了他們的爸爸媽媽,「護幼教育基金」正是要切實肩負起扶幼的責任。
「沙士」期間,林鄭月娥收到福伯來函,訴說生活苦況,最終在林太跟進下福伯獲遷入長者屋居住至今。林鄭月娥即使離開了社會福利署,於官場上扶搖直上,但卻沒有忘本,自2003年起每年都會探望福伯,日前林鄭辭職後又再前往慈雲山作探望。福伯得知林鄭為潛在特首候選人後,多番表示「希望她成功啦!」又形容林鄭「適合做特首,因為覺得她文筆好好」。福伯提到,過往亦有追看林鄭任社署署長時的《署長隨筆》專欄。福伯說林鄭「好唔好我就唔知,對我就好好」。
「沙士」期間經濟低迷,政府提出削減綜援的建議,決定削減一成一綜援金,事件激起社會福利界反彈,面對外界的指控,林鄭月娥亦敢作敢為,表示會為此「負上全部責任」。在任三年,林鄭月娥其後升調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常任秘書長。林鄭月娥任內40多篇《署長隨筆》結集成書,印了1500本,全為非賣品,送給福利界。「沙士」給予她的感受很深,林鄭形容自己是「外冷內熱」的人,並非外界所指的只懂管數字;而社署任內更學懂了待人接物要圓滑點,對社福界說話要溫柔,但日後要面對地產商,則可能要「硬淨」些。林鄭月娥當時亦曾透露,在社署期間曾兩次推掉政府提出調職的要求,她指出,政府曾兩次問過她「調唔調得」,但她都因為仍有計劃要推行而推掉,足見其心繫社福界。
另外,林鄭月娥任政務司司長期間,亦身兼扶貧委員會主席,任內推動了多項扶貧、安老政策,不少舉措已見成效。當中包括破天荒制定了「貧窮線」,關愛基金推出了多個項目,如為低收入的殘疾人士照顧者提供生活津貼試驗計劃等。同時,更展開退休保障諮詢,解決強積金對沖及退休保障問題。
堅守原則 敢擔棘手難題
2007年的清拆皇后碼頭事件,是剛接任問責局長的林鄭月娥首個需處理的棘手問題。面對保育人士佔據碼頭和絕食抗議,林鄭月娥顯出誠意,單槍匹馬到碼頭與保育團體及百多名市民對話兩個多小時,並態度強硬地堅持不能「不遷不拆」,表明政府政策有延續性,不會因自己新官上任就改變事實。最終皇后碼頭被拆及重置。
2011年,林鄭月娥出手嚴打市區和新界的非法僭建物,一視同仁向新界原居民下「清拆令」。即使面對村民「血債血償」、「革命一定要流血」等語言威嚇,甚至火燒「林門鄭氏」紙公仔,林鄭月娥也誓不低頭,堅定地說:「我不會因為一些語言暴力、影像暴力而畏縮,只會成為動力」,並以一句「諗都唔可以諗」,拒絕特赦僭建。
拆彈專家 力撐公僕團隊
2013年底,作為政務司司長的林鄭月娥領導政改諮詢專責小組,進行了長達20個月的公眾討論,其間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8.31」框架,違法「佔中」爆發,林鄭月娥聯同「政改三人組」的成員與學生代表會面,重申政府立場及願向中央交「民情報告」,建立溝通平台。而「佔中」持續79日後完結,惟政改方案仍然在反對派捆綁反對下不獲通過。
在多個風波中,林鄭月娥都力挺公務員團隊,例如前年屋邨食水含鉛事件爆發,反對派議員要求引用權力及特權法調查事件,林鄭月娥在立法會直斥反對派將事件政治化,又指眼見當日兩名官員被迫在居民面前飲鉛水,官員日後不能再接受這種「屈辱」。她表明:「前人話『人到無求品自高』,今日我話『官到無求膽自大』……我有膽指出今次事件被政治化這個現象,我有膽冒着被批評護短的風險,為盡心盡力的公務員討回公道。」此外,上屆立法會「拉布」成風,林鄭月娥曾狠批反對派為了「拉布」「有權用盡」,若政府甘願讓步,就是鼓吹「少數人的暴政」。
促進和諧 推動兩地交流
林鄭月娥擔任政務司司長期間,處理過不少涉及與內地合作的項目,可謂為促進兩地交流做了不少貢獻。
2008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後,香港本着「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積極參與四川災後重建工作,還成立了「支援四川地震災區重建工作信託基金」,投入90億元在四川推展151個政府牽頭的援建項目,涉及學校、道路、醫院、社會福利設施及卧龍自然保護區等。作為政務司司長的林鄭月娥,就負責領導和統籌香港特區在四川的援建工作。
林鄭月娥亦多次主持深港合作會議及粵港合作會議,並簽署多項協議,涵蓋創新及科技、創意產業、金融服務、專業服務和青年合作等範疇。其中,特區政府與深圳市政府在本月初舉行的深港合作會議中,簽署合作備忘錄,同意共同將落馬洲河套區發展成創新及科技園區,建立重點創科研究合作基地。
西九文化區發展一直備受社會關注。身兼西九管理局董事局主席林鄭月娥,上月底與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在北京簽訂合作備忘錄,落實在西九文化區興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長期展出故宮博物院的文物珍藏。
清廉自重 立志服務社會
林鄭月娥是土生土長香港人,基層家庭出身,不單住在板間房,甚至於連有熱水洗澡都覺是恩賜。然而自小苦學成才,讀書成績優異的她,不但無為出身貧苦而羨慕他人,反比他人更「貼地」,更早立志服務社會,為基層「打抱不平」。
林鄭月娥曾透露:「廿幾人住埋一層樓,家裏沒有書枱,只有一張碌架床,我就經常把上格床當書桌,站着溫習。」不過,她並無因貧苦而羨慕他人,反造就她不計較生活物質的性格,直到現在仍覺得「每晚沖涼,開花灑有熱水就好開心」。縱然生活環境惡劣,她的學業成績卻相當好。五兄弟姊妹中,林鄭月娥是第一個入到大學。
惟這位高才生絕非「書呆子」,不但人緣非常好,中學時期亦已十分有想法,立志為社會服務。林鄭月娥曾透露,當年中學選科原本打算讀理科做醫生「懸壺濟世」,但後來會考理科科目成績一般,反而歷史、英國文學有好成績,所以到預科就轉讀文科,並曾夢想成為社工,服務市民,最後決定入讀港大社工系,並於大二轉讀社會科學系,大學畢業後便投考政務官,加入政府。
林鄭月娥自小拚搏勤奮,性格貫徹到底,大學時期的她更是身體力行參與不少關心社會的活動,如曾跟前立法局議員杜葉錫恩為小販爭取權益,更曾於大學三年級組織北京清華交流團,以副團長的身份到北京交流,與著名作家冰心及《人民日報》副社長王若水等見面。因為曾經參與社會運動,林鄭更一度擔心「考唔到政府工」,不過,1980年林鄭順利加入港英政府,從政務主任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