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的場地、土坯砌成的講台、行走的背板……在延安市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紀念館,革命青年們「邊學習邊戰鬥」的場景,讓考察團師生了解了這座「烽火中的大學」的革命歷史,看到了青年一代在民族危亡時刻的責任與擔當。
據了解,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的前身為中國紅軍大學,1937年1月校址遷往延安。學校堅持「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校風,強調理論聯繫實際的教學方法,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出了十多萬名軍政幹部。
參觀完抗大紀念館後,中華基督教會協和書院學生劉澤希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我原本並不了解抗大,但聽了講解才知道,原來當年抗大的學員也比我們大不了幾歲,有的甚至還是孩子,比我還小,卻因為時代的原因參加抗戰,來不及好好學習就得走上前線。」劉澤希說。
仁濟醫院王華湘中學學生梁穎彤告訴記者,在抗大紀念館內,一幅紅軍回延安受到老百姓愛戴的畫作令她印象深刻。「當年革命前輩們歷盡艱辛,但是從畫面來看,他們的付出是偉大的,也是值得的。」梁穎彤說,作為青年學生,能做的就是好好學習,了解歷史,將來更好地為國家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