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8月12日,「尋根鑄魂.同心築夢」陝西尋根考察團成員走進黃帝陵尋根謁祖。\大公報記者張仕珍攝
追溯民族的根源,凝聚精神的力量。8月11日至15日,由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和未來之星同學會主辦的「尋根鑄魂.同心築夢」陝西尋根考察團30餘名香港師生走進陝西西安、延安兩地,在大唐不夜城的盛唐氣象裏、黃帝陵的千年文脈中、延安革命舊址的紅色記憶間和黃河壺口瀑布的自然奇觀下,完成了一場兼具文化溯源、精神洗禮與情感共鳴的尋根之旅,收穫滿滿的自豪感與歸屬感。
8月12日,尋根考察團一行踏着石板路,走進黃帝陵尋根謁祖。中華基督教會協和書院學生盧思儒表示,來到黃帝陵,突然就覺得找到了根。「正是黃帝打下中華民族的根基,才有如今的中國和中華文化。」他表示,看到祖國發展日新月異,倍感自豪。\大公報記者 張仕珍
位於陝西省延安市黃陵縣的黃帝陵是中華民族人文初祖軒轅黃帝的陵寢,同時亦是海內外中華兒女「溯源尋根、凝心鑄魂」的精神家園和尋根祭祖的民族聖地。當天,考察團成員一行來到橋山黃帝陵前,祭拜軒轅黃帝。敬獻花籃、上香、恭讀祭文……每一項禮儀,香港青年都恭恭敬敬。負責儀式現場抬花籃的葉泳桓和譚子楊生怕走錯一步,「這是一個非常莊重的儀式,但凡出錯一步,都顯得不夠莊重,因此,我們小心翼翼。」譚子楊告訴記者。
「炎黃子孫的概念具象化了」
「平常我們在春節時也會給祖先和神明上香,但今天是第一次給黃帝上香。」盧思儒說,他了解過黃帝的歷史,作為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黃帝結束戰亂紛爭,帶領先民播種百穀、務農採桑、製造舟車、創立文字、制定曆法、區別尊卑、設置官制等等,為中華文明的形成奠定了文化、物質和社會基礎。
「悠悠歲月五千載,自立自強永不息。承先祖之遺風,揚華夏之美德……」在恭祭軒轅黃帝儀式上,中華基督教會協和書院副校長陳伊玟恭讀祭文,她表示,未來,學校師生將勇擔社會責任,為華夏民族繁榮昌盛盡心盡力,為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奮楫爭先。「平時炎黃子孫這個詞對我來說就是一個概念,但今天在黃帝陵,這個概念一下子具象化了。」中華基督教會協和書院學生謝穎儀表示。
了解華夏文明 勇挑時代擔當
走在軒轅廟裏,中華基督教會協和書院學生鄧詠珊對擁有五千年歷史的黃帝手植柏連連稱奇,「看到它上面的那些紋路,真的感受到歷史的痕跡。」鄧詠珊表示,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年輕人應該更積極一點,不斷加深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了解。
謝穎儀表示,通過此次尋根之旅,她不僅對炎黃子孫這個身份有了特別深刻的認同,同時亦感到作為炎黃子孫肩上的責任越來越重。「作為香港青年,我覺得我們應該要有擔當,不論今後在哪裏就業,都不能忘記自己的根在哪裏。」
據了解,陝西是華夏文明的根脈,素有「中華文明天然博物館」之譽,是海內外炎黃子孫畢生追尋的精神原鄉。此次「尋根鑄魂.同心築夢」陝西尋根考察團活動旨在厚植香港青少年家國情懷,搭建香港與內地交流的橋樑。活動亦得到香港特區政府民政及青年事務局、香港青年發展委員會以及星河灣集團、香港高昇基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