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從愛因斯坦看香港的數理教育

時間:2016-10-06 03:15:31來源:大公網

  圖: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指出,智慧不是產生於學歷,而是來自終生不懈的追求\網上圖片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是知名的物理學家,1921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世人皆着眼他在相對論的成就,忽視了他教育後學的貢獻,1909年他是瑞士蘇黎世大學理論物理學教授,1913年被聘為柏林大學教授,同時當選為普魯士科學院院士,他對數理教育的看法,今天也可作教育同工的借鏡。\香港數理工程科技學會(STEM學會)理事 潘永強

  愛氏認為「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識,必能獲得豐碩的成果。」他也指出:「智慧不是產生於學歷,而是來自終生不懈的追求。」在一個世紀前,他已經預見知識爆炸世代的來臨,不論老師、學生或職場的工作者,必須終身學習,才可以與時並進;STEM教育(集科學、技術、工程、藝術及數學多學科融合教育)的引進更是催逼教育同工自我進修增值,同時推行跨科合作或共同備課,才能把教育工作做得更好。

  愛氏也認為「在學校生活中,工作最重要的動機是包含於其中的樂趣。」無論教與學都要快樂地進行,廿一世紀初香港推行教育改革時,只着重學生愉快學習,漠視教師工作的苦與樂,試問在教學不愉快的學校文化下,學生如何能夠愉快學習?所以一位良師必定在教學過程中自身得到最大的樂趣,教育是文化傳承的工作,把學生潛能發展出來,增加解難能力,這也是STEM教育的目標,同時也幫助同學建立正向思維的人生觀,正如愛氏所言:「學校的目標應該培養具有獨立行動和獨立思考的人。」所以準備投身教學的準教師,必須捫心自問,能夠做到「樂於教,樂於學」嗎?

  若盲目選擇教學為終身職業,除誤人子弟外,本身也沒有可能在教學上得到成就感或滿足感。

  古今中外都重視如何推行有效的教與學,我國偉大教育家孔子提出「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前者是目標,後者是方法和策略,而愛氏也認為「用富於獨創性的傳授方法和知識帶給人快樂,這是教師最高超的藝術。」明確指出教學法必須創新,這是愉快教與學的重要元素;香港老師明白創新教學法的重要性,例如文理書院張澤民老師便以飄移紙飛機闡述流體力學飛行原理,保良局何蔭棠中學李偉瀚老師以科學魔法引入化學科教學,成為有效的教與學工具,可以提升學生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創意和解難能力。

  今年教育局全力推動STEM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期望透過在學校推動STEM教育,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活動,讓學生能有效地結合科學、科技與數學知識,運用和發揮探究、協作和解難能力,發展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培養創意、創新甚至創業精神,三月更宣布撥款十萬元投放給每一小學,發展STEM教育和活動,數理科的教學同工,不可各自為戰,必須加強跨科協作和積極自我增值,才能在教育事業發光發熱。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