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中銀國際:內地債市成熟需廿年

時間:2018-06-19 03:15:22來源:大公網

  圖:中銀國際研究部副主管王衛/中銀國際提供

  【大公報訊】記者邵淑芬報道:中國債券市場近年發展迅速,已是全球第三大債券市場,但國際投資者佔比僅有2%,遠低於成熟債券市場的20%至50%,過去「剛性兌付」亦令債券市場的息率出現扭曲。中銀國際研究部副主管王衛接受大公報專訪時表示,內地正淡化剛性兌付,預期中國債市發展到基本成熟需要10至20年時間,而在債市正常化的過程中,短期波動難免。

  去年年底至今年首季,境內外人民幣債券市場有所回暖,人民幣升值固然是原因之一,融資成本亦有一定競爭力。但三月之後,信用市場開始轉差,企業融資成本亦大幅上升,違約率上升,令投資意欲下降。另一方面,由於受企業違約影響,民營及中小企業融資難度亦大增。

  公司債違約率低於國際

  「債券市場每年均需要一個市場調整,但去年卻沒有出現,至今年三月才開始調整。」王衛指,債券市場的基本面實沒有太大變化,企業盈利仍然不俗,主要是流動性問題,加上每年夏天均是傳統淡季。他預期,債市要到八月底、九月才會好轉。至於美國加息對債市的影響,他指,投資者早已消化加息消息,在投資組合中調升較短期債券比例,加上不認為美國會大幅加息,故認為影響不大。

  今年以來,中國債券市場違約不斷,至今共有13家債券發行人違約,涉及債券金額達202億元人民幣,較去年同期大增41%,但公司債的違約率仍僅0.08%。「國際違約率正常是2%至3%左右,中國現時違約率仍遠少於1%,處於非常低的水準。」王衛稱,過去由於剛性兌付,令內地信用市場扭曲,因為沒有違約,債券的AAA評級佔主流。「由於過去基數太低,違約出現時,好像增加得很快。長遠而言,內地政府需淡化剛性兌付,教育投資者承擔風險。」

  國際投資者佔比較低

  他續稱,雖然內地債券市場是全球第三大市場,但國際投資者佔比僅有2%,低於成熟債券市場的20%至50%。他認為,如國際投資者佔比升至10%至20%,可以說中國債市基本成熟,預期需要10至20年時間,但若政府加快改革,時間可能往前推。過去,國際投資者只有透過QFII/RQFII作有限度投資內地債市,但現時國際央行、主權基金、金融機構等已可投資內地間債券市場,而債券通(北向)的開通,再增加一條廣泛投資內地債市的管道。

  雖然現時投資內地債市管道大增,但為何國際投資者的佔比仍只有2%?王衛解釋,國際投資者仍需時間學習及了解中國債券市場,並需時間建立自己的研究團隊。加上債券投資者一般均較為穩健,故即使債券通開通,國際投資者亦不會在短期內買入大量債券。他坦言,「在債券市場正常化的這個過程中,中國債券市場長遠可望健康發展,但短期內市場難免波動。」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