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中國有能力應對美國貿易戰/吳正龍

時間:2018-03-23 03:15:45來源:大公網

  開年以來,美國已經對中國五大類產品採取了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美國對鋼鋁產品加徵25%和10%關稅之後,近來又有媒體報道,美方去年八月啟動的301條款調查結果即將公布,美國正在尋求對高達60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納入徵稅清單的商品可能有100項之多。

  特朗普政府針對中國頻頻出招,頗有些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氛圍。人們對中美貿易摩擦的擔憂再度升溫,擔心特朗普政府會不會把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里根政府對付日本的那套貿易保護做法用來對付中國,中國能否化險為夷,中國會否重蹈當年日本的覆轍?

  與當年對日制裁措施相似

  作為里根信徒,特朗普將其視之為偶像,而以強硬着稱的貿易代表萊特希澤,曾擔任過里根政府的副貿易代表,萊特希澤可謂是搞貿易摩擦的行家能手。仔細審視特朗普政府對華採取的種種貿易保護措施,都可從里根政府當年對日本實施貿易制裁的做法中找到蹤跡或相似之處。

  然而,中國畢竟不是日本。中國不但有維護國家利益的意志,更有妥善應對特朗普政府貿易保護措施的能力和手段。應對中美貿易摩擦,中國具有當年日本所沒有的有利條件,完全可以避免重蹈日本覆轍,在發展中美貿易過程中逐步消除兩國貿易不平衡。

  其一,中國與美國周旋餘地大。中國已完成貿易多元化布局,中國是130個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中國對美出口僅佔對外出口總額不到兩成。中國與美國的迴旋空間大,手中可打的牌多。而當年日本對美出口約佔對外出口總額四成,對美國市場的高度依賴束縛了日本的手腳。

  其二,中美貿易結構存在較強的互補性。中國對美國的出口集中在紡織品、玩具、低端為主的機電音像設備等勞動密集型產業,而美國對中國的出口則集中在農產品,以及高端為主的運輸設備、機械設備、電子產品等技術密集型產業。一旦中國遭美國制裁,中國出口產品很難被美國本土和其他國家企業所替代,而美國很可能會陷入就業下降、通脹上升的局面。近來,美國商會和四十五個行業協會紛紛發表聲明或談話,警告特朗普政府勿對中國進口產品單方面徵稅,個中緣由蓋出於此。

  八十年代日本與美國的產業鏈重合度較高,雙方企業形成了明顯的競爭關係,因而當貿易制裁降低日本出口後,日本產品能夠很快被美國本土產品替代,這是美國選擇不斷採取貿易制裁措施的誘因。

  其三,中國奉行正確的貨幣政策,為中國經濟穩定與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通常,人們認為美日貿易戰導致了日本「失去的二十年」。事實上,日本經濟衰退的根本原因是日本央行奉行錯誤的貨幣政策。廣場協議之後,日本和德國都面臨匯率升值困擾,前者採取寬鬆的貨幣政策,導致股市和房價大漲,最終資產泡沫破滅,後者以穩定物價為第一要務,使德國在經歷了短期的經濟衰退後快速恢復。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穩健的貨幣政策,等於為中國經濟發展加上一道「保險」,防止出現系統性金融風險,日本經濟衰退一幕不可能在中國上演。

  國際貿易秩序今非昔比

  其四,中美關係與美日關係有本質的區別。美日關係是主從關係,美國佔據主動的地位,日本扮演屈從角色,在貿易爭端觸發美日同盟的底線時往往會主動和解。而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依附任何國家,在國際談判上佔據主動地位。

  其五,國際貿易秩序今非昔比。上世紀八十年代還沒有世界貿易組織(WTO),許多貿易行為沒有得到規範和約束,美國301條款調查可以通行無阻。但30年之後,國際貿易秩序已經基本建立,各國貿易行為受到WTO約束。美國301條款調查違反WTO規定,是不折不扣的單邊主義行動,缺乏公正性和合法性。

  歷史已經證明,貿易戰不符合任何一方利益。「以牙還牙」只會導致爭端升級,釀成貿易戰;唯有加強溝通與協商,把合作的蛋糕做大,才能實現中美貿易再平衡。

   原資深外交官、駐外大使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