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2024年全國博物館接待的觀眾接近15億人次,再創歷史新高。圖為觀眾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參觀龍門石窟研究院收藏的唐代石雕舒相坐大勢至像。\中新社
國新辦29日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十四五」時期文化和旅遊高質量發展成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文化和旅遊部部長孫業禮在會上介紹,2024年全國博物館接待的觀眾接近15億人次、再創歷史新高。
據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盧映川介紹,「十四五」以來,中國文化產業發展邁上新台階。2024年,全國文化產業資產總計達到34.4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實現營業收入超19萬億元、利潤總額達1.77萬億元。文化出海成效顯著,動漫、遊戲、潮玩、演藝等文化產品加速「出海」。三峽大壩、港珠澳大橋等成展現國力景點。2024年,中國文化貿易總額達到1.4萬億元。\大公報記者 江鑫嫻北京報道
孫業禮介紹,「十四五」期間,中國優秀文化資源得到更加充分地挖掘、利用。更多的文化創意元素有機地融入旅遊開發,既讓旅遊更有內涵、更有吸引力,也讓廣大遊客在旅遊中體驗文化魅力、獲得精神享受,在潤物無聲中傳播價值理念、人文精神。他舉例稱,良渚、殷墟、三星堆等文化遺址,帶動當地旅遊人次大幅度增長。三峽大壩、港珠澳大橋、中國天眼等標誌性工程融入旅遊的線路,成為宣示和展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成就的重要窗口。
文旅新業態層出不窮
孫業禮還提到,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最直觀的效果,就是推動新型業態層出不窮、消費場景迭代升級,讓文化和旅遊的產品、服務更加豐富、更加多樣。比如,這幾年,「跟着演出去旅行」已經成為了新風尚。據統計,演唱會、音樂節等大型的演出,跨城的觀演率超過60%。
孫業禮表示,「文物遊」「非遺遊」「考古遊」「博物館遊」這些年持續升溫。人們在旅途中,希望體驗美、體驗文化、體驗風土人情。2024年全國博物館接待的觀眾接近15億人次、再創歷史新高;像廣東的「英歌舞」、福建的「簪花圍」等,吸引眾多的遊客感受非遺的魅力。文化、旅遊融合,也帶動了與其他產業的融合,像文化、旅遊與科技的融合。基於新科技的許多文旅產品,互動性強,沉浸式體驗感也強,很受遊客的喜愛。
孫業禮提出,文化和旅遊相互交融,進一步放大了各自行業關聯度高、涉及面廣、帶動性強的特點,讓「文旅+百業」「百業+文旅」有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文化和旅遊的融合發展,穩住了消費的基本盤,有力帶動促進了製造業、農業、商貿、體育、交通等行業活力的釋放,進一步使得產業鏈延伸,創造了新的價值,有效促進了群眾就業和增收。
文化新業態年均增長17%
盧映川表示,2024年,在規模以上文化企業中,文化新業態行業實現營業收入達到5.9萬億元,佔整個文化產業比重31%,比2020年增長88%,平均下來,年均複合增長率在17%左右。區域文化產業帶加快建設,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城市發展持續推進,城鄉區域協調聯動的文化產業空間格局基本形成。
盧映川提到,一批優質文化企業深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動漫、遊戲、潮玩、演藝等文化產品加速「出海」。2024年,中國文化貿易總額達到1.4萬億元,其中具有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元素的文化貿易總額超過3700億元,佔比超過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