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龍」號首個國際航次─2024西太平洋國際航次,在完成最後一個潛次下潛作業後,搭乘「深海一號」科考船返航途中,於去年9月停靠香港,展開首次訪港之旅。
早在2013年「蛟龍」號載人深潛器進行首個試驗性應用航次時,就有香港的科學家搭乘「蛟龍」號下潛。從2013年的首次試驗性應用航次到2024年的首個國際航次,跨越十多年時間,邱建文等香港科學家們與「蛟龍」號作業團隊,親身體驗和共同見證中國深潛事業的發展與進步,並引領香港青年學者們在薪火相傳中開拓進取。
「蛟龍」號史上首個國際航次,有三位香港科學家參與並圓滿完成下潛。香港浸會大學的邱建文教授,是「蛟龍」號首個國際航次的聯合首席科學家,他曾在2013年「蛟龍」號首個試驗性應用航次完成下潛,並於2024西太平洋國際航次中圓滿完成下潛。香港城市大學的博士後王琪,下潛最大深度達到4700米,是該航次中香港科學家裏下潛深度最深的一位。香港科技大學女博士後張珊,也創造「蛟龍」號的新歷史。「蛟龍」號可搭載的人員上限為3人,一般由兩名潛航員和一名科學家組成。根據作業團隊對潛航員任務的分配,張珊與兩名女性潛航員相伴潛入最深處達到1270米的海底進行科考作業,這是「蛟龍」號同時搭載三位女性的首航。\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