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賴緯樂帶領團隊,研發技術判讀地下管道狀況。
【大公報訊】記者郭如佳報道:地下管線承載供水、供電及通訊等民生服務。一旦老化耗損並出現爆裂或滲漏,不僅或致服務中斷,更可能引發道路沉降,甚至交通意外。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副系主任(教學)賴緯樂教授帶領團隊,研發技術透過分析地下影像及滲漏噪音,判讀管道狀況、鎖定問題位置,並區分受損程度。該高精度地下管道檢測系統,適用於本港縱橫交錯的管網,有效預防上述城市風險。
探地雷達助識別及定位
香港地下管道密集,為檢測和保養帶來不少挑戰。目前,建築界常用「探地雷達」檢查地下管線。該技術利用電磁波遇到不同物質會反射的特性,為地下「拍照」,生成影像。研究團隊把多通道探地雷達安裝在車上進行大範圍掃描,收集大量地下管道影像;再分析管道一旦漏水,周圍土壤在影像上出現的異常跡象,並據此訂立可量化標準,客觀判斷是否存在滲漏及其嚴重程度。
新技術可在地下管道出現空洞或滲漏前預先檢查,並透過追蹤雷達數據隨時間的變化,持續監測滲漏情況。研究關鍵之一,是建立一套統一分析框架,讓探地雷達影像以一致、可量化方式解讀。賴教授表示,傳統上探地雷達屬主觀性較強的近地表地球物理勘探工具,是次研究將其發展為具客觀標準的測量診斷系統,可識別、定位災害並評估嚴重程度,進一步推動相關應用。
擬結合機械人入管道
當探地雷達顯示特定範圍疑似滲漏後,精確定位以安排挖掘維修至關重要,此時需配合「漏點噪音辨識及定位」技術。研究團隊多年分析大量滲漏點與非滲漏點的噪音,歸納出兩者在振幅與強度上的特徵,並發現噪音模式會隨滲漏情況(如管道爆裂、閥門鬆脫)及嚴重程度而明顯不同,從而可據聲音數據鎖定滲漏位置並作進一步分析。團隊亦正研究結合配備聲波傳感器的機械人,直接進入管道收集聲音,期望更精準定位滲漏源頭,加快維修部署。
賴教授指出,水務署計劃在2030年底前把政府水管滲漏率由13.4%降至10%以下;路政署報告顯示,2021年至2023年間共有52宗道路沉降事件,當中不少與高水壓引致的管道爆裂有關。團隊期望結合不同技術,建立數據驅動的預警與監測方案,並協助制定以風險為本的管理策略,全面提升地下滲漏及空洞探測的準確度和效率,為相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