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次冬季流感高峰期實在已演變成為城市危機。特區政府似乎並不重視,應變措施僅有幼稚園、小學生提早放假以降低集體感染風險外,一切都只是等待流感高峰期結束便算。對於流感造成死亡人數眾多,其中有否涉及醫療支援不足則未有深究。若感染數字回落,特區政府便如常運作,不從這次危機汲取教訓,更遑論改變政策和制度來避免下一次的危機。
今次流感肆虐,其實早可預料,並非無跡可尋的。結果卻是公立醫院超負荷,病人動輒要等候超過七八小時才可診症,才可進入病房治療;但內科病房卻是嚴重擠迫,臨時病床迫滿通道,病床佔用率超過原來設計一半以上,而醫護人員的超時、超負荷工作自是必然。因公立醫院爆滿,病人蜂擁轉到私家醫院求診,導致患者也要輪候長時間。香港整個醫療體系因公立醫院的服務不足而全面受牽連。另外,疫苗供應不足亦凸顯出有關部門的應對失誤。
全港性醫療短缺問題嚴峻
香港的公立醫療體系不是沒有應急機制,只是應急機制本身亦存有問題,問題出於醫療設施和醫護人手嚴重不足的結構因素。應急機制怎樣調撥都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今次出現這樣全港性的醫療服務短缺,從任何角度看都已構成危機,反映着現有醫療體系,包括緊急應變機制已無法有效運作,代價是患者承受不應有的苦痛,乃至個別患者因拖延治療造成病情惡化,醫護人員的過度辛勞。
香港公立醫院等設施資源與人力不足已為公認的詬病,特區政府也不敢否認,甚至在醫療失誤中,資源人力不足也成開解的理由。但是,為什麼特區政府對人命關天的醫療體系不進行變革改善呢?
當然,特區政府已由過往削減醫管局撥款的做法改為增撥公帑。但是明顯地投入力度不足應付需求,為何不加快加重投入呢?可能的理由是現行制度和醫護人才供應不足應付公立醫療體系的擴張。但是,為什麼這些制度與條件不進行改革來適應改善服務的要求,反而要成為改革面前不可逾越的障礙呢?
香港現時甚至有荒謬之處:有醫院而無足夠的醫護人員提供應有的服務。這便不是制度條件的問題,而是有關部門的規劃與管理失誤了。
香港公立醫療體系服務不足主要由於政府因某些政治意識形態影響而撥款不足,不願意改善與擴展服務的質素和規模。政府公共財政體制一直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當金管局掌管龐大外匯儲備、庫房錄得巨額財政盈餘時,審慎理財原則明顯只是藉口而不是理由。這些政治意識形態包括港英政府製造的「小政府」假象,和對私營醫療利益的偏幫。政府不惜犧牲公立醫療與廣大中基層市民來讓利給私營醫療機構。
公帑運用需更有效益
一個根本的問題是:為什麼香港不應用廣大市民創造出來的資源打造公立醫療體系,以改善絕大多數人的醫療福利?藏富於民總勝於藏富於官(背後是金融機構)。醫療服務改善及患者早就醫,實際上也可減輕醫療系統的負擔,令社會變得更幸福。為什麼一定要讓私營醫療機構賺取過高的利潤?難道回歸後領展的例子沒有給官員對私有化迷信的教訓嗎?
假若打破這些意識形態的禁錮,政府便可帶領社會改變整個醫療體系,從單靠病後治療轉變為病後治療和病前預防相結合;從將公立醫院建設成是大型和超大型綜合醫院的體系,轉變為公立醫院配合家庭醫生、社區診所、中醫及各種非西醫的治療方法、各種療養設施的分散多元體系,這更可抗衡現時公立醫療服務不足、私營醫療機構寡頭壟斷化與金融化的不良趨勢。令醫療服務回歸「人本精神」,也可使運用社會資源(包括公帑)時更具效率和效益。
香港珠海學院「一帶一路」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