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一間媒體早前舉辦展望2018年香港政治形勢研討會,香港大學法律學院首席講師張達明在會上稱,今年香港法治「步入寒冬」。同一天,競逐香港大律師公會主席的資深大律師戴啟思發表個人聲明,闡述其挑戰現任主席的理由,是鑒於香港法治面臨「風暴氣候」,所強調的也是法治遭遇挑戰。
關於今年大律師公會主席競選的意義,留待其結果揭盅後來評析。這兩位既是香港法律界人士,又是知名公眾人士,卻都把今年香港政治形勢焦點置於法治,充分反映香港政治演變進入一個重要節點,就是由香港本地法律制度(普通法制度)與國家主體法律制度(基本上是大陸法制度)之間的磨合,轉變為「一國兩制」與時俱進的重點。
這一重要節點,在戴啟思看來,是始於過去18個月,即從2016年下半年以來。其實,是始於2017下半年,香港法院相繼宣判裁定六名立法會反對派議員違反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條,DQ其議員資格。這是香港司法機關對於具有明顯政治性質的司法訴訟,開始明確地以人大常委會對基本法有關條文的解釋為圭臬,開始守護「一國兩制」的法律底線和政治底線。
司法人員不可能無政治立場
其實法治與政治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繫。西方政治制度既可以與普通法制度,亦可以與大陸法制度相互協調,反映法治與政治有區別。但無論是普通法制度還是大陸法制度,兩者皆能與本質相同的政治制度相互協調,證明法治和政治又是有聯繫的。法治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法治不可能脫離政治,法治所維護的社會秩序就包括政治制度。司法人員不可能沒有政治立場,法治要求他們不能基於自身政治傾向認同執法,而影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同時也必須捍衛同法律制度一致的政治制度。
在香港,法治必須擔當「一國兩制」的衛士。2014年爆發「佔中」以來,「拒中抗共」勢力的政治行為觸碰了法律底線,使捍衛「一國兩制」的政治底線與法律底線相重疊。2017年下半年,香港法院幾宗涉及「本土激進分離勢力」的裁決,之所以具有重要標誌性意義,就是香港法治開始履行守護「一國兩制」政治底線和法律底線的責任。
對於香港法院去年下半年的幾宗裁決,當時,港法律界人士基本支持和維護法院裁決。如今,從戴啟思的觀點來看,其實某些人內心是心存不滿的。當時他們不暴露,而今,以反對人大常委會關於高鐵「一地兩檢」的決定為出口,發泄了出來。
研討會上,張達明稱,當前香港面對與內地不同法治理念的衝擊,香港最大貢獻是維持香港本地法制,而非擁抱內地法制,他「希望港人唔好無恥的奉承,無知的接受,無奈的忍受」。戴啟思個人聲明所表達的,也是類似意思。
的確,隨着香港與內地經濟一體化不斷深化,兩地法律制度的摩擦和磨合愈益激烈。對於以「畫地為牢」心態維護香港法律制度而抗拒兩地融合者來說,這種愈益激烈的摩擦和磨合是如「寒冬」般難受、「風暴」般可怕。問題是,香港能否如他們所願「畫地為牢」?答案是不,香港必須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因為這是香港發展的客觀需要,不以任何人的主觀願望為轉移。
「拒中抗共」勢力阻港發展
就在香港的「拒中抗共」政治勢力竭盡全力阻撓西九龍站實施「一地兩檢」,企圖蜷縮在香港一千一百多一點平方公里面積的「天井」繼續「觀天」的時候,上海市委、市政府本月四日發表《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
「上海2035」為上海設定目標願景:第一,立足2020年,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基本框架,基本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中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力量。
其次,展望2035年,基本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嚮往的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重要發展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在中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中,始終當好新時代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
最後,夢圓2050年,全面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各項發展指標全面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為中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譜寫更美好的上海篇章。
「上海2035」無意挑戰香港,但是香港必須深思,面對上海宏偉發展規劃,難道繼續被「拒中抗共」政治勢力羈絆而蹉跎歲月? 資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