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政司司長鄭若驊住宅涉及僭建,引起各界高度關注。在看待整件事時,有一個核心問題值得市民認真思考:拉倒一名官員容易,但這是否符合香港社會的最大利益?鄭若驊專業能力出色,業內享有較高聲譽,出事後又已立即道歉並承諾盡快整改,完全可以給她一個繼續為社會服務的機會。如果繼續任由「泛民」「追殺」下去、非逼她下台不可,試問最終誰會成為最大的受害者?
官員有錯誤,當然要承認並盡快改正,然而,「泛民」這種非要「人頭落地」的抹黑與攻擊,真的是出於對香港好的角度出發?恰恰相反,「泛民」儘管看上去「大義凜然」,但本質上卻是「謀算私利」,意圖通過打擊特區政府的管治威信,以來達到為補選造勢乃至更大規模對抗行動的「熱身」目的。
人才不可多得應予包容
首先要看到的是,所謂人才難得,要人才加入「熱廚房」更是難得。而鄭若驊不論從哪一個角度而言,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從履歷上看,她是亞洲國際法律研究院創始成員及前任主席、國際商事仲裁會前任副主席、國際商會國際仲裁院前任副主席及香港國際仲裁中心前任主席。2008年,她成為首位出任特許仲裁學會主席的亞洲女性,2011年至2017年擔任香港高等法院原訟法庭暫委/特委法官,現為世界銀行國際投資爭端解決中心仲裁員。
這些都是她個人成就及聲望的具體體現,但實際上,鄭若驊還做了許多不太為市民所熟悉的事。包括她長期擔任多個諮詢委員會的主席,如交通諮詢委員會主席、空運牌照局主席,以及長期推動提升香港的法律服務地位,更長期致力於推動香港與內地的法律合作交流,亦在清華大學開設國際仲裁爭端解決的課程,培養內地法律人士。
實際上,正如許多評論所言,作為一名資深「大狀」,她大可去「搵真銀」,但她甘願放棄許多時間與機會,用在對香港、對國家有貢獻之處。單憑這一點,就已非許多人所能做到的,也正是令人敬佩之處。不僅如此,在前年所謂的南海「仲裁案」中,她充分發揮了自身法律專業的長處,據理力爭,在國際上為我國的立場發聲,駁斥了許多針對中國的錯誤法律觀點。
事實說明,鄭若驊不論是法律上的資歷、個人的能力,以及法律界的聲望,都是擔任律政司司長一職的合適人選。市民相信,在她的帶領之下,可以協助特首應對未來的各種挑戰。尤其是在「一地兩檢」、《國歌法》立法等事務上,可以充分發揮她的長處及優秀能力,為維護法治作出更有力的貢獻。
其次,僭建一事發生後,鄭已經立即作出表態,誠懇道歉並承諾盡快整改。上周她在會見記者時承認,警覺性和政治敏感度不足,並就事件致歉。至於有意見質疑本身擁有工程師資格的鄭若驊夫婦,多年未發現寓所的僭建問題,她再次道歉,但指事件不涉及「常識(common sense)」問題,夫婦兩人並非能就僭建作專業判斷的認可人士,她並強調不會就今次風波請辭。許多法律界人士亦就此事件作出了回應,包括前大律師公會會長就指出「普通人根本無法想像鄭若驊會有多忙」,希望社會能給她以空間。
錯了就要認,認了就要改。問題是,現在「泛民」根本就不想給她任何機會,非要「刀口見血」。例如,某些反對派立法會議員要逼鄭若驊「辭職」,稱會在立法會提出調查;又有一名正在參選大律師公會改選的資深大律師也打出同樣的口號。而反對派的喉舌如《蘋果日報》等,更是連續多天刊出攻擊鄭若驊的文章,迫使律政司司長「人頭落地」的目的已是呼之欲出。諸多文章中,極其可笑的要數某位曾在特區政府中策組工作過的「政治寫手」,此人極盡攻擊抹黑之能事。但如果單講「僭建」也就算了,偏偏還要無限上綱上線攻擊鄭若驊的「人品」、「誠信」,打出「知法犯法」等攻擊口號。最為離譜的,則是將鄭若驊的家人也一同拉落水。
破壞管治威信謀補選私利
這些反對派儘管看上去一幅「大義凜然」之貌,但實際上根本就是「雙重標準」,所作所為是要滿足於自己的政治利益。由於當前處於一個相對敏感的時期,第一,「一地兩檢」本地立法處於關鍵時段;第二,立法會補選即將展開;第三,律政司內部也同樣處於交接班期。反對派正是看準了這些因素,知道單憑「僭建」無法拉鄭若驊下馬,於是便「人格謀殺」,意圖通過拉鄭若驊下馬,以達到破壞特區政府管治團隊的管治能力與威信、為三月份補選造勢、攻擊中央政府的目的。
給予鄭若驊機會,對特區政府、對香港社會、對香港市民,都是最有利之事。相反,若任由「泛民」的政治操弄下去,最大的受害者必然是香港市民。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