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慰安婦」問題專案組日前公布了調查結果,證實朴槿惠政府與日方達成的「慰安婦」問題協議原來是一份「陰陽協議」,於己有利的對外公開,是為「陽」,而於己不利及可能引發社會爭議的則被列為「秘密條款」,是為「陰」。韓方指協議「在程序和內容上有嚴重缺陷」,應重新談判。但日方則寸步不讓,威脅「1mm都不會改變」。看來,韓日兩駕馬車經過短暫「並跑」後,將再次面臨分道揚鑣。
出現這樣的結果是必然的。與其說協議是韓日雙邊成果,倒不如說是美日韓的三方共識。文本中雖然找不到「美國」字眼,但自始至終都留有美方抹不掉的痕跡。作為美日韓三方為謀求地緣政治利益,暗中媾和誕下的「怪胎」,「慰安婦」協議先天惡疾纏身,後世焉能保佑其長命百歲。
幾十年來,「慰安婦」問題,一直是橫亙在韓日間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礙。朴槿惠政府執政初期,也曾對日本軍國主義復甦保持高度警惕,對日在「慰安婦」問題上的態度持強烈批評立場,並將解決此問題作為實現兩國首腦會談的先決條件。自美大力推行「亞太再平衡」戰略後,施壓韓日解決慰安婦問題,打造美日韓東北亞「鐵三角」就成為美亞太戰略的重點。也許是不堪美方壓力,或想無原則的討好日方,朴槿惠的立場在二○一五年韓日恢復邦交五十周年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並於十二月「突襲」簽署了協議。
誰在協議中獲利?毋須深究便顯而易見。最大受益者是日本,沒有承認「慰安婦」問題的存在,更沒有道歉、謝罪,安倍便以區區十億日圓「買斷」了「慰安婦」爭議的話語權,而且對這筆資助的解釋是「治愈金」,而非韓方始終堅持的「國家賠償」。美也從中受益頗豐,韓日走近,意味着美日韓三方統一戰線形成,為未來建立「三角同盟」奠定了基礎,美對中國的圍堵、遏制少了份後顧之憂。
韓方在「交易」中卻實實在在當了回「冤大頭」。不僅在「慰安婦」問題上失去了話語權,更在亞太外交上被人牽着鼻子走,其周邊外交警報頻傳。犧牲最大的是韓國民眾,協議中塞進了許多有辱國格、侵犯受害者利益的「秘密內容」,包括迎合日方期望棄用「性奴」一詞,承諾說服民眾接受協議,以及不支持在第三國設立慰安婦紀念像、紀念碑等等。民眾成了政府「刀俎」下的「魚肉」,幾十年抗爭成果,被朴槿惠一朝悉數出賣。朴槿惠入獄,是否蒙冤,尚無定論,但僅就「慰安婦」交易這一點,其恐終生難獲韓民眾的諒解和饒恕。
也毋須將韓日關係惡化看得過重。實際上,協議簽署至今,韓民間抗議從未中斷,兩國並未進入「蜜月期」。兩國再冷點也無妨,至少雙方可都冷靜下來,認真思考該如何處理重大原則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