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圖:南京向代表父親王懷璞捐贈畢生郵品藏品的王岳忠(左)頒發捐贈證書。右圖:在南京舉行的郵品專題展現場展出台胞王懷璞收藏的抗戰時期郵票。/大公報記者陳旻攝
11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誕辰159周年紀念日,由南京中山陵園管理局主辦、孫中山紀念館承辦的「回家——台胞王懷璞先生捐贈郵刊郵品專題展」在南京開展。
「感謝大公報的大力協助和牽線,讓父親逾三萬件藏品得以跨越海峽找到了回家的路。」百歲台胞王懷璞的長子王岳忠致辭時表示,「這次捐贈,對父親而言,是一場回家的旅程。從蘇州到台灣,再從台灣回到南京,郵品的回歸,象徵着情感的延續與文化的團圓。父親用一生的心血,見證了兩岸同源的深情,也以實際行動,表達了他對家園的熱愛與對民族文化傳承的堅守。」/大公報記者 陳旻南京報道
台灣百歲收藏家王懷璞的郵品專題展的開展儀式12日在南京孫中山紀念館舉行。專題展包括「郵緣人生」「郵刊集萃」「郵票世界」、電子大屏與獨立展項五個部分,展出了160張圖片和近600本(枚)郵刊郵票,視頻專題片則展現了中國傳統郵政向現代郵政的轉型發展,既有抗戰烽火中的郵路見證,也有海峽兩岸的家書往來,成為兩岸親情與歷史變遷的獨特見證,更是民族記憶的鮮活載體。民革江蘇省委會副主委葉美蘭,民革南京市委會專職副主委嚴艷,中山陵園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汪東明,王懷璞長子王岳忠、長媳凌子婷,王懷璞侄女婿張成堯等出席。
珍貴郵品記錄百年中國變遷
王懷璞於1923年出生於蘇州,自幼接受傳統啟蒙教育。抗戰時期,他輾轉重慶,在半工半讀中培養了對工程機械的濃厚興趣。1948年,他隻身赴台,投身印報機研製工作,因注重印刷的精緻與套色的準確等細節,由此對郵票產生濃厚的興趣,於1960年開始集郵,自1975年起系統收藏郵刊等郵政資料。
六十餘年來,他潛心收藏,匯聚了涵蓋近代中國郵政轉型、抗戰郵路、海峽兩岸郵政資料等方面的豐富藏品。
王懷璞在其102歲高齡之際,於今年5月將畢生收藏的郵刊10608本、郵票2966套25348枚無償捐獻給中山陵,實現了這些承載着歷史與情感的郵刊郵品回歸家鄉的夙願。
「六十多年來,父親以工程師的嚴謹、學者的執著,搜集、整理、編纂了海峽兩岸及世界各地的郵刊郵品。從抗戰烽火中的郵路,到改革開放後的郵政新貌,他用方寸之間,記錄了百年中國的變遷與民族的精神。」王岳忠說,父親曾說過「郵票不只是收藏品,而是歷史的見證、文化的橋樑」。他希望這些珍貴的郵刊郵品,能夠在這裏被永久珍藏,讓更多人從中看到大陸郵政的發展、兩岸交流的情誼,以及家國一體的文化根脈。
郵品回歸大陸實現初心
集郵文化是凝聚情感、傳播文明、保存社會記憶的獨特載體,是跨越時空的文化紐帶與歷史見證。據孫中山紀念館研究人員介紹,此次王懷璞捐贈的逾萬冊郵刊,作為集郵文化與郵政歷史的重要載體,由郵政部門、集郵協會等主辦,內容涵蓋郵票、郵史、郵政用品等,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這批郵刊類型多樣,包括著作、期刊、特刊、校刊、頁刊、目錄、報紙及研究論文集等。「郵刊集萃」部分展覽展示了從19世紀末期到21世紀初期,海峽兩岸以及東南亞地區發行的不同類型的郵刊郵報等郵政資料,內容豐富、類型多樣,其中有全面展示台灣地區發行的不同地域、不同專業領域的郵刊史料,有祖國各地百花齊放的郵刊雜誌,有日本、韓國、新加坡、菲律賓、烏克蘭等國的郵政資料,成為記錄歷史的生動載體。
王岳忠誠懇地說,「願這批郵品的回家,能讓更多人了解祖國百年郵政文化的歷史,感受方寸之間的家國情懷,也願父親的初心跟精神能在祖國大陸長久流傳,啟發更多人珍視歷史、熱愛文化以及連接兩岸。」